学到了吗(反复发烧中药偏方)长期低热中医治疗案例,中医治愈一例超高热病患,

2022-11-13 11:34:23  阅读 14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近以中医治愈一例超高热的患者,体会颇深,介绍如下。

  近以中医治愈一例超高热的患者,体会颇深,介绍如下。

  牛会敏,女,38岁,浙江人。主因发热恶寒3日于2013年5月22日求治。

  患者近3天时冷时热,发热时体温常39℃,服西药消炎退热之剂,服之热退,数小时后复起。

  观患者发热,见恶寒甚,穿厚衣不解。全身酸困乏力,口干口苦,恶心,无汗,头痛,查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患者面色萎黄,手足冰冷,说话无力,舌质淡,脉沉细。同时在阴部起了数个红色疹子,患者怀疑丈夫近日外出染了性病而传染给她。患者述平时胃脘不舒。

  西医诊断:病毒感染?

  中医辨证:太阳、少阳、少阴合病证。

  方药:麻黄12克,附子10克,细辛10克,柴胡4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银花60克,连翘20克,生姜3片,大枣4枚。2剂,在本院制剂室水煎6袋。

  治疗经过:患者当日中午煎好中药服药时,测体温达40.2℃。告知患者立即将中药1袋服下,先暂时不服用西药退热药,以观后效。半小后患者述服中药后,恶寒明显减轻,体温已至40.4℃,一小时后,患者身已有微汗,但体温一点也未降。嘱患者将第二袋服下。二小时告之,全身汗出。三小时、四小时后患者相继告之,遍身汗出,但不是大汗淋漓,体温开始下降。晚上患者电告:全身仍汗出,自感全身轻松,体温39℃,嘱患者多喝点稀米粥,以防汗出脱水,不再服用中药。

  次日晨患者电告仍全身汗出,体温下降至37.6℃,背微恶风寒,身酸困明显减轻,已能下地活动。因仍汗出,机体尚抗邪外出,大汗会损气阴,嘱多喝米粥滋补气阴。下午电告身又复恶塞,体温又上升至38.9℃,无汗。告曰:再服中药1袋。睡时因全身有汗,体温下降,但汗出不甚,故又让再服1袋中药。整晚全身汗出。

  第三日晨体温下降至36.4摄氏度,恶寒、头痛、相继消失,精神体力恢复。晚上体温下降至36.2摄氏度,一切复常,同时阴部的红疹也消失。

  按:本例患者无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血象不高,但阴部有红疹,体温达40℃以上,西医诊断高热原因不明,怀疑病毒感染。中医辨证乃因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医治不当,太阳未解,邪传少阳,是太阳、少阳、少阴同病也。太阳未解,故发热恶寒头痛;邪传少阳,故寒热往来,口干口苦,恶心。少阴虚衰,故平素形寒畏冷,脉沉细。故以治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治少阳病专方小柴胡汤合方而立竿见影。本例诊治的依据是《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要点是“发热”与“脉沉”。

  本例高热40℃以上,能以纯中药治疗痊愈,一者来源于医者对中药的自信,二者由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中药对危急重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开展中医急症工作,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胆大心细,不要怕担责任。此例患者在治疗的一天半时间内,医患相互通话30余次,仅首日一个半天,患者给医生打了22个电话,医生给患者打了4个电话。在临床上,普通医生一见发热,则消炎药、抗病毒药、地塞米松、中草药、中成药,一开一大堆,一花就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本例高热仅仅花费二三十元即愈,说明了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不仅有效,而且价格低廉。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8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