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治疗措施为)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措施,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辨治设想,

2022-11-13 11:39:01  阅读 20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病毒性出血热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的《疫诊一得》所述病症如“头痛如劈”,“遍体发炎”,“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大便不已、小便短缩如油”等,与本病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出血热的中医命名论述甚多,如伏气瘟疫、少阴伏气温病、温毒发斑、温毒疫斑、疫毒热斑等,显然这些命名,多从温病角度选取,出血热大抵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瘟疫”、“疫疹”、“疫斑”等范畴。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病毒性出血热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的《疫诊一得》所述病症如“头痛如劈”,“遍体发炎”,“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大便不已、小便短缩如油”等,与本病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出血热的中医命名论述甚多,如伏气瘟疫、少阴伏气温病、温毒发斑、温毒疫斑、疫毒热斑等,显然这些命名,多从温病角度选取,出血热大抵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瘟疫”、“疫疹”、“疫斑”等范畴。

埃博拉有明显传染性,呈流行性发病特征,与祖国医学中瘟疫致病是一致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外感温热疫毒之邪,由皮毛侵入机体,化火内陷营血所致。其病因主要为“疫毒”,病因属性主要为“热毒”。但至休克期,则多为热邪内闭,气阴欲脱或兼阳气欲脱;恢复期则属于正虚而邪未尽的病证。

笔者认为,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应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根据文献记载,本病的临床表现与登革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有相似之处,提出以下中医辨治设想。

急性期

卫气同病

主症:发热恶寒,头痛,身骨疼痛,咽红咽痛,面红目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红,苔薄白腻,脉浮数。

治则:清热解毒、表里双解。

方药:银翘散加减:石膏、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薄荷、栀子、竹叶、生丹皮、芦根、甘草等。

气分热盛

主症:壮热烦渴,汗出气粗,烦躁口渴,面红如醉,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白虎汤加减:石膏、知母、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玄参、板蓝根、竹叶、甘草等。

气营(血)两燔

主症:壮热烦渴,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动风惊厥,肌肤斑疹密布,尿血、咯血、便血等各种出血症,舌绛红苔黄燥,脉弦数或细数。

治则:清气凉营、凉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黄芩、知母、赤芍、玄参、地榆、茜草、大小蓟、紫珠草、侧柏炭、槐花等。

肾络瘀阻

主症:尿少或尿闭,或尿赤而见尿膜,腰腹刺痛,皮肤瘀斑,舌暗红有瘀斑,苔腐腻,脉涩滞。

治则:化瘀解毒,疏通肾络。

方药:桃仁、大黄、芒硝(后下)、枳实、生地、木通、竹叶、麦冬、丹参、赤芍、茅根、仙鹤草、茜草、白及等。

休克期

热毒夹瘀

主症:壮热面赤,瘀斑吐血,心烦肢冷,舌红苔黄,脉沉数。

治则:养阴益气,解毒化瘀。

方药:生脉散加减:西洋参、五味子、麦冬、黄精、栀子、枳实、大黄、石膏、板蓝根、丹参、紫珠草、赤芍等。

阳气衰微

主症:畏寒肢冷,神疲气微,倦卧不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质淡,苔白,脉微细或深伏。

治则:温经通脉、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熟附子、干姜、煅龙骨、煅牡蛎、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恢复期

余邪未净

主症:低热不退,皮肤发疹,少气多汗,心烦胸闷,气短,舌红少苔,脉虚数。

治则:清热生津、解毒透疹。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石膏、栀子、法半夏、人参、麦冬、紫草、赤芍等。

肺脾气虚

主症:纳呆便溏,身困乏力,胸脘痞闷,身面浮肿,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治则:补益脾肺。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甘草、木香、砂仁、桔梗等。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8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