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山西农村的中医师李可简历)山西中医师李可的传承人,山西名中医李可: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

2022-11-16 00:28:00  阅读 451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引言:

引言:

已故山西名中医李可致力于中医临床诊治数十年,擅长以重剂救治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致力仲景六经辨证,崇尚四大经典,易医结合,致力于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学、郑钦安扶阳学术思想的研究学习,自学中医成才。李可老中医对临床各科如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等各科理论经验均有深刻见解和独特疗效,其学术思想逐渐被大家接受。

他亲身体验大剂量毒性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总结药物剂量的重要性。他救治急危重症屡获奇效,为中医在急救方面抢回一丝阵地,李老自言“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他一生不辞艰辛劳苦,经历“明理关、医德关、临证关、剂量关、毒药关”五大关,终有所成就。著名国医大师邓铁涛称其为“中医的脊梁”,其为中医临床所作出的贡献可见一斑。 

李老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方面取得可观的成绩,在临床上重视阳气的一气周流,旨在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灵石县,2013年2月7日在山西病逝,享年83岁(在2020年2月7日来临之际,谨献此文,纪念李老逝世七周年

1946年,16岁的他虽然初中尚未毕业,投身参军队伍,解放后于地方工作。1953年含冤入狱,李老在监狱中自学中医,后分别于灵石县人民医院、灵石县中医院工作,1992年离休,时任院长近九年。

李可晚年分别在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开辟传承基地和经典病房,多次到广东带徒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多名青年中医拜师李可,指导病人诊治,引导中医理论学习和理解,用中医方法治疗心衰、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病,其多有验效,故被邓老称为“中医的脊梁”。李可老中医一生为贫苦百姓救治厄疾无数,仁心仁术,潜心钻研经典医书,是难得一遇的中医大家。

因缘巧合入门 

李可正值壮年却蒙冤入狱,在狱中认识一位家传老中医,给了李可最初的医学启蒙,老中医告诉他学习中医的出路在于《伤寒论》,于是李可开始自己领悟学习《伤寒论》的方法。青年时代,通过读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学到了用以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得以学习书中清代医家郑钦安的思想观点,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也懂得从学《伤寒论》方开始,把内外妇儿等各种各样的病放在六经去考虑,逐渐获得治疗思路。在此期间,最深的理解是把疾病能跟大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辨证,不仅看具体的人,还要看具体的大环境。 

领悟经方之秘 

李老29岁开始对心脏病攻关,31岁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经方之秘,一位多年风心病病危的老太太儿媳手忙脚乱将李老开出的3剂药一起熬了喝,老太太病情的缓解使李老领悟了经方之秘关键就在剂量上。32岁对1959 年-1961年所治心衰的失败病例总结原因,也使他考虑到了经方之秘在于基础有效量。从此开始破格重用附子 100-150g,重症心衰的治愈率大大提高。33岁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42岁时,李可结合《伤寒论》四逆汤与张锡纯来复汤研制出破格救心汤,经数年实践,从初具规模到日趋成熟,在救治各种类型心衰等危急重症上取得不错的效果。51岁时,汉代度量衡器“权”的发现使李老更确信了经方的基础有效量。 

走古中医之路 

李老在37岁时,连夜将朋友交给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伤寒理路篇”看完,在后来的时间里,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研究彭子益思想,使中医界大为受益,并将郑钦安重视先天肾气与彭子益重视后天中气两者思想融合在一起,奠定“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两本的认识。

72岁,他出版了《李可老中医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晚年多次到各省各地讲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整理、校注并出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及续集,至此研究彭子益及郑钦安思想、《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易经》与《内经》结合,走古中医道路,以此来攻克解决世界医学疾病难题,李可不仅如此,也学习了孙思邈、李东垣、傅青主、温碧泉等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李可老中医致力于中医临床数十年,崇尚四大经典思想,致力于彭子益、郑钦安思想的学习。其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治疗危急重症及各科疑难杂症,经验丰富且有效,是独具特色的中医临床家之一,正是他的经历造就了他攻克多种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能力,震惊了中医界,其学术思想逐渐被大家接受。

彭子益学术思想体系

彭子益(1871-1949年),清末民国年间著名中医家,云南大理鹤庆人。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 

运用易经、河图原理,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其从阴阳、五行、六气圆运动出发,讲述天地二十四节气大气的变化。天地一大宇宙,人体一小宇宙,人体亦禀受天地之气的变化而生脏腑气血阴阳。彭子益重视“中气”理论,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的论点,同时也重视人体相火的作用,“水中有火,乃生元气”,相火降得到位,才能生化无穷。

他认为人体疾病乃本气自病,运动不圆产生,故以药性之偏,纠人体之偏。其立足圆运动,论述伤寒六经、经方、脉法原理及汤头改错,讲述温病、儿科疾病、时病本气自病原理及治疗。其思想的核心是圆运动学说,其圆运动学说是对历代中医升降学说的高度发挥。而宇宙、人体之圆运动则由阳气占据主导作用,阳主阴从,发挥其动力作用。

彭子益对于经典的传承和创新,发掘古圣先贤的思想有着杰出的贡献。李老尊称彭子益为“中医复兴之父”。

在对温病的产生机理上,他有不同以往医家的理解,认为“温病乃人身之本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变成今年的温”。认为温病乃木火疏泄太过所致,加之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影响,引动里气而成温病。并指出温病不宜使用祛邪药、阴阳兼顾,重视中气。他将温病分为荣卫气血,以圆运动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郑钦安学术思想体系

郑寿全 (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代医家。师从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诸书,参透人身阴阳合一之道,深得仲景立法垂方之义。其著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各具特色,又有一贯之旨。其人以易解医,尊《内经》、《伤寒》之旨,善用姜、桂、附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 

郑氏治病重视阳气理论,“阳者,阴之主也”。《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亦可作一坎卦以解之。郑氏从先天元阴元阳上探其盛衰,并以元阳为本,认为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伤等,皆可导致人生一元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故治病立法重在扶阳,阴阳升降的本源在于人身坎中真阳之气。阳气的正常运转,畅行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 

李可 学术思想总结一、凡病皆本气自病

此思想源于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本气自病,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李老认为,这是立足于人体气机运行自成一圆运动,肝木从左升,肺金从右降,肝木升而化心火,肺金降而化肾水,而脾胃乃升降枢纽所在,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各行其职,互相联系,循行有序,百病莫生。

当人体自身内在气的运行受阻或外邪因素影响人体内在气的运行,使之无法成一圆运动,人身疾病便由之而生。寒温等邪气需经正气起作用才能致病,正气是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

追溯经典《内经》也认为“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邪则变甚,正则微”,这也强调本气自病的原理。而人之先后天两本是否充足是影响人体是否生病的关键因素,故李老认为本气乃先天肾气与后天中气构成的混元一气,两本不固,危若累卵。他强调治病以本气为主,本气强的易从实从热而化,本气弱的易从虚从寒而化。

01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原,气一元,象万千。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产生了万千变化的事物、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等,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

《内经》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物质及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升降出入产生了人的生命活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

气在人体是时刻运动着的,升已而降,降已而升,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完成人体复杂多样的生命活动,推动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发挥等活动。

人的生命离不开气的正常活动,故《难经》:气者,人之本也。 

人体之气虽有元气、卫气、营气、宗气等之称,但本质是一气,只不过气的不同运动及位置产生了气的变化,并发挥相应功能,而这种作用所赖人体的先天的原始推动力及后天脾胃的升降变化。

《四圣心源》: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气的构成离不开人体的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来源父母,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为先天之精气,而后天之气主要来源中土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化生气血阴阳精津液,营养周身,《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可见气的生成、运动与人体的先后天两本密切关联,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主,这与李老所提及的先后天本气自病无不相关。

李老言中焦脾胃为气化之要,下焦肾气为气化之根。如李老治一切“痞塞不通”疾病,重在治气,百病皆生于气,三焦气化升降之枢在脾胃。故治气之要,在于脾胃。 

02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四圣心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天地初生之时,阴阳之气未分,混元一气。缘于中气的枢轴作用,产生了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变化产生木、火、金、水四象,因其升降浮沉的特点产生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变化,土合四象,则为五行,万千世界变化乃一气的变化所成。

人与天地相参,人体初生之时亦是混元一气,所赖中气变化,中土左旋为己土脾,右旋为戊土胃。

《四圣心源》:“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李老所言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盖气机升降之理,以脾胃为枢纽……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是为无病。人体一气左路升发,右路沉降,但其正常的运转离不开中土脾胃的枢轴作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明后天中土的重要性。 

土合木火金水四象,为人之五行。木气生肝胆,有疏泄作用,火气生心与小肠,有宣通作用,土气生脾胃,有运化作用,金气生肺与大肠,有收敛作用,水气生肾与膀胱,有封藏作用,此外还有相火之气,生三焦与心包,有燔灼作用。

五行之病,有太过、不及之称,表现出不同的病症,缘于五行运动不圆,生克制化出现了不和谐。如人身木气的疏泄太过及不及,可能由于金气及火气的不及所致,金气的收敛太过以及不及可能由于火气不及和木气太过所致,等等。

李老曾用治肝之剂治疗胁痛一案无效,忽略了“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误金作木,后恍然醒悟,从肺金论治,取效甚捷。如治心中悸动不安,从心论治效果不显,考虑肝为心母,肝木疏泄太过,耗伤心血,故从心肝论治取效。说明人体五行之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成圆运动。

人体一气周流,中土斡旋,肝随脾升,肺随胃降,脾气不升,则诸经之气皆不得升,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不得降,可见中央脾胃的重要性。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轴滞轮停。

李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气血得以生化,五脏赖之得养,病虽危殆,便有一线生机。 

03先后天两本

李老认为,本气为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混元一气,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此论先天肾气,内寓命门之火,也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终结。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其升降带动十二经气的旋转,生命活动自此不息。

中气受伤,升降乖乱,疾病便产生了。

这是李可老中医从彭子益重中气、郑钦安重肾气的学术理论综合提炼出来的,故治病当“救胃气,保肾气”,恢复先后天两本的功能,从而以轴带轮,并为“轴轮运转”提供源动力。

故万病不治,求之脾肾,治病当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可见先后天两本的重要性。其治疗方药大多以理中汤与四逆汤为基础,救胃气以保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

李老曾治一误用苦寒致迁延性肝炎患者(苦寒之药伤及肝、脾、肾之阳),从肝脾肾阳气论治获效。李老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恶湿又主化湿,若脾胃一伤,气血生化无源,可表现为面色萎黄,食少经闭,而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生全赖命火之温煦,肾阴之濡养,苦寒伤肾,肾气怯弱,表现腰困如折,畏寒,小便失约。

二、六经辨证统百病

李老曾评价《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病’可以有千种万种,但病机则不出六经八纲之范围……执简驭繁,万病一理”。

伤寒六经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循经传变,从三阳病到三阴病,人体本气越来越少,疾病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势态。人体一气周流,若厥阴阖,太阳开,则病可转危为安。此外也有越经、直中等传变方式。

李老认为伤寒六经,实是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阳明胃,太阴脾,归根结底仍是中气的升降问题,也是人体本气自病问题。伤寒六经辨证仍与自身本气强弱相关,本气强的实证化、热化,便为三阳病,本气弱的虚证化、寒化,便为三阴病。

三阴为本,所以治疗三阳病时应兼顾三阴本气的强弱,中病即止,否认易伤及脾肾,升降失常,变生他病。故李老亦言“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说明三阴本气的重要性。 

下面重点讲讲:“三阴统于太阴,三阳统于阳明” 。

李老提出“三阴统于太阴,三阳统于阳明”,说明中气升降的重要性,中气从左旋而升,从右旋而降,脾升胃降,人体气机运行正常,生命得以正常运转。其理论来源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四圣心源》: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李老认为,胃气就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久病,难症痼疾,危急重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故李老认为: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三、重视先后天两本

郑钦安重视先天之本肾气,而彭子益重视后天之本中气,李老结合两者理论奠定了“肾气与中气”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本气自病,而本气乃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构成的混元一气,故治病重视先后天两本。

后天脾胃为釜中火,而先天肾阳为釜底火,后天脾胃的腐熟功能依赖先天肾阳的蒸腾作用,先天之本则需要后天脾胃提供补充滋养,后天脾胃之气充足,阳气潜藏得越深,阳根越深固,这就是“火生土、土伏火”。

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

李可言:“先后天两本互为其根,后天胃气(中气)乃先天肾气之根,生命之延续全赖中气之滋养、灌溉。”  

1元气

《内经》把先秦哲学的气论思想应用到中医学,将元气应用到人体生理、病理的论述之中,《内经》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都主要指先天之气。

元气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原始动力,根基于肾,主持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人体的健康长寿、疾病死亡与元气的强弱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气经肾气激发,脾胃升降的枢轴作用输布全身,推动脏腑功能,温煦全身,而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故《难经》:“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历经五脏六腑”。

李老指出元气属先天肾气所生,包含着人的精、气、神三宝。

人的元气充斥全身,营周不休,若元气不到一处发挥它的作用,那么便会产生疾病,这便是李老所言的“阳气一处不到便是病”。他认为疾病便是由于元气受损,治病当以就元气为要。

李老采用张锡纯关于元气的观点,“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治疗元气将脱之时,要抟聚元气,故常使用收敛厥阴木气的中药,如生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磁石潜镇、收敛元气,其所创的破格救心汤便是四逆汤和张锡纯来复汤的加减方,取得不错的疗效。 

2中气

中气,指中央己土脾戊土胃后天之气,《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同居中焦,水谷运化、气血生化的场所,是气机升降的枢轴,脾主生清,胃主降浊,带动其余脏腑的升降出入,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发挥其营养滋润周身,排泄体内秽浊之气的作用。

李可老中医认为:“彭子益先生以易论医,创河图五行运行以土为中心论,中气如轴,十二经(五脏、六腑)经气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此论后天胃气”。李老认为,中气的五脏的后勤部,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在,运中土以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

彭子益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医的病理,只是轴不旋转,轮不升降而已”。中气理论肇始于《周易》河图,继承于《内经》,落实于《伤寒论》,突破于《脾胃论》,创新于《四圣心源》,完善于《圆运动古中医学》,脾胃共建“中气”,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化相依,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四、扶阳是真理,八法勿偏废

李老曾提出“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立足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习惯变化,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故温阳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温阳法不能包治百病,它只是其中一法,还有“汗、吐、下、和、清、消、补”等七法可以运用。

临床应辨证看待,只要周流的阳气不受阻碍,八法都可以使用,使人体周身阳气得顺利运转,即达到扶阳的效果,故李老说:扶阳是真理,八法勿偏废。 

1扶阳是真理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相对阴而言,是无形的,是人体生命功能的体现,发挥着推动、温煦、固摄等作用。

李老认为气化之理,在阴阳二字,阴是静止的,而阳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的体现,阳是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

而阳气最主要的来源是肾中坎中一丝真阳,李老认为下焦一点命门真火正常运转,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十二经循行不息、生命欣欣向荣的条件。火的衰退熄灭是人生百病、生命终结的关键因素。

现代人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阳气耗损较大,故李老认为现代人阳虚为多,阴虚为少,故在治疗上尤重阳气的扶持。提倡小剂量四逆汤温养阳气,包括老年人及体质弱的青年人,可以消除长期积累的六邪之气、内生的寒邪以及不良生活方式习惯的影响,调整元阳,不致受损,延年益寿。故因此提出扶阳的重要性。 

2八法勿偏废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疗常用治法,简称“八法”,《伤寒论》虽无明确提出,但其治法则不离八法,由清代程钟龄总结提出。八法各有特色,后世医家也各有擅长之处,如张子和擅长汗、吐、下攻法,张元素擅长清法,张景岳擅长温、补法,但对其它治法也是灵活使用。

李老认为八法勿偏废,主张治疗勿局限某种治法,有是证,有是方,正确理解八法的含义。认为伤寒温病实是一家,并非水火不相容,不能否定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派的作用,意都在恢复人体的一线生机。

五、邪之入路,即邪之出路

1

伏邪的含义

《中医大辞典》指出: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人体肌表营卫之气是人体第一道防御。李老认为,伏邪是疾病久治不愈,正气无力抵御邪气,层层深入,入血分、入六腑、入五脏,而成顽症、痼疾、重病或交节病作类疾病。

此类疾病多由治疗不当或治疗方法有误,伤及正气,邪气便有机可乘,由表入里,渐至疑难。现代很多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心肺疾患大都是伏邪深藏所致。  

2

诸症当先解表

针对伏邪,李老提出“诸症当先解表”,当引邪出表,让邪气有出路,但是祛邪同时要考虑本气的多少,李老常言“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不管是内生之邪或是外入之邪,层层深入,都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使邪有出路,或汗、或下、或吐,同时增强体内元气,使邪气有外出之机。

李老常用扶正达邪法、助阳透邪法,逆流挽舟法、广络兼备等治法治疗伏邪为患的疾病多有疗效。

(此文略有删减)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183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