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xx,男,38岁,农民。1973年1月11日初诊。现病史:近三年来有咳嗽、气喘、吐痰病,因未根治,入冬严重。又因在田间劳动出汗,脱去棉衣感受风寒,咳喘更重,面目及全身浮肿,在本公社卫生院检查尿液正常。
症状:憎寒发热,咳嗽气喘,吐痰清稀,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但腹部不肿。头痛,全身疼痛,无汗烦躁,饮食减少,口干不渴,怕冷,不能参加劳动。
检查:脉象浮数,舌质红、苔薄白而腻。体温39℃。喉间及两肺均有痰鸣音,心率快而无杂音。肝脾不肿大。验尿正常。
辨证:痰饮犯肺,汗出当风,内外合邪,肺失通调,水气四溢,热郁于里而致溢饮病。
治则:宣透郁热,利水消肿。
方药:大青龙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桂枝10g,茯苓15g,半夏10g,紫背浮萍30g,陈皮12g,白茅根30g,车前草30g,甘草5g,每天一剂,吃低盐饭。
1月16日二诊:服药三剂,全身微汗,烦躁发热减轻,浮肿渐消,咳喘吐痰减少,饮食增加,小便清利。但怕风,着凉气则咳嗽吐痰,时欲呕吐,短气微喘,脉缓无力,舌苔淡白,依原方加减。处方:杏仁12g,炙麻黄10g,桂枝10g,细辛5g,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5g,五味子12g,葶苈子15g,炙款冬花15g,生婆10g,炙甘草3g,大枣6枚。
2月3日三诊:咳嗽、气喘吐痰均减轻,全身浮肿消失,饮食、二便正常。但因病久体虚,脾、肺、肾功能未复,头晕心悸,稍有活动则心悸气喘。脉虚缓无力,舌苔淡白。改服六君子汤生脉散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2g,半夏10g,五味子12g,麦冬15g,北沙参15g,款冬花15g,炙甘草3g,生姜10g,大枣10枚。每天一剂。
一个月之后访问基本痊愈。
按;溢饮一病早见于《金匮要略》:“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又云:“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因内有郁热,故先大青龙汤加二陈汤清肺中郁热,散饮利肺;加浮萍草、白茅根、车前草清热利水消肿,使饮去热止而咳喘浮肿消退。但因外邪解而里饮在,故又以小青龙汤合二陈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清除内饮而咳喘渐消。由于病久脾肺气虚,故终以六君子汤合生脉散加减巩固疗效。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