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苓桂术甘汤的原配方)苓桂术甘汤的方子,苓桂术甘汤方歌方解,苓桂术甘汤原文解析,

2022-11-16 09:32:12  阅读 15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苓术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解表同时利水,故本方用于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类方发汗,如用吐法或下法,都属错误的治疗。当表不解时易出现气上冲胸症状,如果里有水饮,水饮伴随冲气上犯,则易出现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脉沉紧为寒饮在里的反映,就是表证已解,也不可再发汗,如果错误地发汗,则势必动及经脉,造成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是否发汗,出现这种证时,都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按:平素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更容易使表不解气上冲,水伴随气冲上犯,而产生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即本方证的主证。此时用本方解外邪、降气冲、逐水饮治疗,则证自解。如误用发汗的方药,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使患者出现身为振振摇的症状,这种情况还是宜用本方治疗。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解析:此即上条重出,前条说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本条说脉甚微,则是指发汗后。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然也属气冲饮逆的证候,但与发汗前比更加严重。经脉动惕,即前条所称身为振振摇的互词。久而成痿,是说此证若不速治,日子长了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出治疗方药,但据所述,当肯定是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析:痰饮,在《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可细读自明。这里的心下有痰饮,即指胃中有停饮。胸胁支满、目眩亦是水气上冲的证候,这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解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2条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短气是胃有微饮的证候。这种微饮,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饮从小便排出则愈,适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当有金匮肾气丸证时,亦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

按:因微饮出现短气,可见于苓桂术甘汤方证,亦可见于金匮肾气丸方证,因此临床遇到微饮短气,要细辨是苓桂术甘汤方证,还是金匮肾气丸方证。不是说任取一方都可,要注意。

【临证思考】本方治疗头晕目眩确有良效,但如果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心下逆满、气上冲咽喉、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胸、胸胁支满等皆气冲之候,宜注意。当然眩晕属实热者更不能用本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

【验案】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此属水饮上犯证,与苓桂术甘汤:~

桂枝10克,茯苓18克,苍术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连服八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为24克,又服六剂痊愈。

延伸阅读: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老年眩晕验案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医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病50例临床疗效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208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