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
患者诉右侧耳聋、耳鸣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1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2g,炙甘草6g,苍术15g,桔梗10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语:患者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半表半里少阳证,为小柴胡汤适应证;因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患者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身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夜尿1〜2次、大便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可参。
关于耳窍疾病的认识:中医对耳鸣的认识,传统多从脏腑、经络角度作解,“实则泻肝,虚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证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从六经八纲分析认为,耳窍病变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病。《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第263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之阳证,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入里,又不可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伤寒论》在第263条中提到“口苦”“咽干”“目眩”,在第264条中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故对耳窍的治疗,冯老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釆用柴胡剂之和法,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本文摘自《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