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黄芩芍药汤歌诀)黄芩药性歌诀,黄芩汤方歌,功效主治,临床运用医案,

2022-11-16 14:24:58  阅读 148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

【原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组成】

黄芩10g 白芍6g 甘草6g 大枣5枚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昼二、夜一三次服

【功效主治】

泄泻,痢疾。

【加减】

1. 兼呕吐者,加半夏生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 腹痛拒压者,加大黄

3. 舌质红赤,发热不退者,加银花

【禁忌】

无口苦思冷者,忌之。

【类方】

1.葛根

芩连汤:同可治湿热下痢。不同者,葛根芩连汤证兼有表邪,且热象较本证为甚。

2.葛根汤

:同为治下利之方。然葛根汤所治之下利,属表邪内逼,必有恶寒、发热、脉浮等症状。

3.大承气汤:同可治下利。不同者,大承气汤所治之下利,属内有宿食或燥屎,必有腹痛拒压等里实症状。

【临床运用】

1.凡下痢、头痛、胁满、口干,或寒热胁痛,不时呕吐,其脉浮大而弦者,皆治之。黄芩加半夏汤治胆腑发咳,呕者水如胆汁。(《薛立斋医书十六种》)

2.泄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稠黏。(《皇汉医学·济生拨萃方》)

3.急性肠炎有特效。(《三部六病精义》)

【浅议】

此为清热燥湿,止痛止利之方。临床使用以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口苦,思冷,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目标。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临床所见,以少阳症状居多,为少阳火郁,内迫阳明所致。故凡下痢、泄泻属湿热内蕴,症见泄下黏秽,赤多白少,脓血黏稠,肛门灼热,脐周疼痛,里急后重,小便短赤,心中烦热,思冷,口苦,咽干,目眩,舌边尖红赤,苔黄腻,脉象滑数者,即可投本方治之。

下利为肠炎、痢疾之症状。其治须彻底,不可以利止为愈。临床观察,许多慢性结肠炎,前列腺炎,及长期头痛,牙痛,脱发,失眠,心悸患者,有下利病史。病利后,邪未尽而滞留肠内,尤其升结肠皱褶处积聚甚多,为致病菌潜藏寄生之地。一旦条件成熟,病菌便大量繁殖,此结肠炎缠绵不愈、反复发作之故也。病邪滞留体内,致升降失调、浊气上逆而见头闷,头痛,牙痛。故《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黏液依附肠壁,吸收热量,故病人腹部怕冷、腹胀、腹痛;黏液覆盖肠黏膜,机体吸收功能减低,表现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多方进补(食补、药补),终归不生力气不长肉;黏液被吸收入血,皮肤萎黄干燥,晦暗失泽,甚者形成晦斑;肠道黏液积聚,系某些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之根源。故治疗下利,务使黏秽排出体外,以绝日后死灰复燃。药后排出粪便或如鱼脑,或如烂肉。陈腐尽后,病者一身轻松,如释重负,日趋健壮。

黄芩汤为治痢祖方,热甚者黄芩可用至30克。曹颖甫云:“重用黄芩可令人泻。”因肠炎、痢疾初期,病变在肠黏膜,肠壁血管因发炎而扩张,细菌及毒素可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肠黏膜大量渗出,致下痢不止或泄水如注。黄芩苦寒,既可收缩血管以拒病邪深入,减少炎性渗出,又可促进肠蠕动,排脓血于体外。脉不弱者,更加大黄,使病邪尽快彻底以出。

【黄芩汤医案】

痢疾

赵某,女,61岁,醋厂家属。今年夏秋之季,饮食不洁,祸起萧墙,感染鱼腹之疾。几经治疗不愈,延期已逾三月。一日临厕五六次,腹痛不爽,脓血杂下,赤多白少,以致阴血大亏,脾胃损伤,生化障碍,茶饭不思,精神疲惫,日益不支。舌红少津,口干口苦。诊其脉,弦细略数。触其腹,腹壁柔软,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湿热久稽,损伤脉络,阴血亏虚之证也。其治疗,单纯清热燥湿,或滋阴,或止血,均非确当。因苦寒之品败胃伤阴;纯予止血亦属舍本求末;单一滋阴救液,徒有恋邪之弊。证情若此,何以为治?将三法共冶于一炉,方取黄芩汤清热燥湿,三七参化腐生肌,逐瘀止血,生山药滋阴健脾。意在诸药合用,则邪可去,正可复。拟:

黄芩10g 白芍20g 甘草10g 三七3g 生山药15g 红枣6枚 三剂。

二诊:下痢日减为二至三次,血大减,腹痛亦轻。仍口苦,纳谷不馨。舌红无苔,脉象弦细。药已中的,紧守原法。

上方加焦三仙各10g 三剂

三诊:大便日行一二,无脓血,腹痛止,知饥思食,此湿热已清,阴液得复之象也,如方再服三剂。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219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