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感冒医案一:
张某某,女,37岁,农民。产后发热1周余。2008年2月20日初诊。住院产后四天返家时受风寒,每天下午2点左右开始发热,逐渐热至39.8℃左右,又赶紧返院。每日上午微汗出,下午发热前先发冷、寒战,然后高热,每热起来时便身痛,头昏,难受异常,曾用过多种抗生素静滴,控制不住病情发作,每次高热时只有靠地塞米松针和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肌注退热,西医无奈,求助于中医会诊。当时诊时是下午2点多,已经开始发热,T38.5℃,头昏,身痛,浑身疲乏,难受不适,自汗,口干,口苦,口渴,舌质淡,苔薄白、滑、微黄,脉弦细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9x10⁹/L,N 0.84g/L,L 0.16g/L。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治宜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清解阳明。方拟柴胡桂枝汤加味:柴胡30g,党参10g,黄芩、法半夏、炙甘草、桂枝、白芍各15g,仙鹤草、生石膏各30g,生姜20g,大枣7枚(掰开)。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当天3点多服药后,体温即逐渐下降,精神好转,浑身不适感也迅速减轻。第二天下午体温最高38℃。第三天下午体温最高37.5℃。口苦、口干减轻,已不口渴,舌淡,脉弦细。上方去生石膏,继服3剂,痊愈。
辨治体会:该案患者系产后血虚,又受风寒,其证正合《伤寒论》97条所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属于产后虚人骤受风寒而感冒,正虛邪侵,入里化热,三阳合病,太阳中风未解,邪又入少阳兼阳明外证。故予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加生石膏清阳明之热,《本经》谓生石膏“主中风寒热......”《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其:“除......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加仙鹤草是因当代名医干祖望曾谓仙鹤草是中药的“激素”,扶正力宏而不留邪,且仙鹤草民间称为“脱力草”,可补气血亏虚,方证对应,疗效彰显。
经方治疗感冒医案二:
江某某,女,42岁,农民。发热1月余。2008年5月7日初诊。1个月前,患者受凉感冒,发热(最高热至38.6℃)伴头重痛、浑身酸困疼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曾在附近诊所输液治疗7天,静滴时曾用了5天地塞米松针,并且口服了强的松,当时出汗不少,退热3天,随后又升,至今发热一直不退,体温时高时低,上午较低,约37.5℃左右,下午渐升高,可达38.3℃左右,体温一升,便感全身乏力、酸困疼痛不适,特别是颈、背部酸痛较重,曾去多家医院、诊所治疗,基本无效,迁延至今不愈,非常痛苦。诊见:面白虚浮,头重痛,颈、腰、背部酸困疼痛,颈部尤重,乏力,无汗,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弱。体温37.9℃。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兼痰饮。方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炮附子(先煎1小时)、茯苓、葛根各30g,麻黄、细辛、白术、炙甘草各15g,桂枝18g。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体温渐下降,诸症明显减轻,上午已不发热,下午最高体温37.2℃。颈部仍酸痛,但减轻。上方加桂枝量至30g,葛根45g,继服4剂。痊愈。
辨治体会:该案乃外感治之不当,过用激素伤阳,寒邪又入少阴,表邪未解,里虚寒盛,少阴虚寒气不化津,必有饮停经络,证属太少两感兼挟寒饮。《伤寒论》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正与此案相合。故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解表,散寒化饮,通达内外;合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利水消饮;加葛根暗合葛根汤意,以加强辛温解表,升津舒经之力,可治太阳病兼经输不利之侯,葛根“主......身大热......诸痹,起阴气”(《本经》),功在解肌退热,生津舒筋,是治颈、背部酸痛不适的良药。二方相合,药味不多,很快见效,患者逢人便说,中药疗效真是不可思议。
经方治疗感冒医案三:
杨某某,男,59岁,干部。时时头痛鼻塞、自汗伴乏力3月余。2008年12月1日初诊。
3个月前,患者因感冒发热而输液治疗5天,皆用了地塞米松针,每日输液后都大汗湿透内衣,此后,自感身体极虚,动辄出汗,不敢见一点儿凉风,着凉即感冒,立即头痛、鼻塞流涕。一人深秋,便早早穿上棉衣,惟恐受凉。即使如此,近3个月以来,也几乎每周都感冒,时时头痛、鼻塞和自汗,困倦乏力,感冒药不断,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很是痛苦。诊见:头痛鼻塞流涕,动辄自汗,乏力,畏寒怕风,颈部不舒,腰膝酸凉,口苦,不渴,晨起干呕,纳差,二便调,舌淡暗,舌体胖大、苔白滑腻,脉寸浮弱、尺沉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阳、少阴合病,兼痰饮。治宜和解枢机,调和营卫,温阳化饮。方拟柴胡桂枝汤化裁:柴胡、法半夏各18g,黄芩、炙甘草、细辛各15g,葛根、仙鹤草、生姜各30g,炮附子(先煎1小时)、桂枝、白芍各20g,大枣7枚(掰开)。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头痛、颈部不舒好转、鼻塞流涕消失,仍动辄自汗,畏寒怕风,腰膝酸凉,舌脉基本同上,上方将炮附子(先煎1小时)、桂枝、白芍各加至30g,继服5剂。三诊:头已不痛,干呕、口苦消失,仍有畏寒怕风但明显好转,已可正常上班及外出锻炼。自汗、腰膝酸凉、乏力、纳差等症有所好转。舌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浮弱。方拟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合方化裁:炮附子(先煎1小时)、桂枝、白芍、干姜、黄芪各30g,炙甘草20g,白术、防风、党参各15g。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四诊:诸症明显减轻,仍有畏寒、怕风、自汗症状,上方加炮附子至45g(先煎1.5小时)。又服5剂,诸症消失。
辨治体会:该案患者原本是一般感冒,却因误用大量激素而伤阳,不仅表证未除,而邪又被引入半表半里和少阴,因枢机不利、阳气亏损而痰饮内停。证属太阳、少阳、少阴合病,而兼痰饮。《伤寒论》97条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患者因误治而气血虚弱,阳气失于卫外之功,腠理疏松,外邪极易侵入机体,故而动辄感冒,头痛、鼻塞、自汗、乏力,故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其中小柴胡汤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使三焦疏利、上下通达、内外宣通、气机和畅;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以治太阳之表。加附子暗合桂枝加附子汤意,可达温经扶阳敛汗之效。加细辛是因细辛辛香走窜,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可入阴内助附子以扶阳搜邪,附子与细辛合用,不仅可温阳解表,而且能温化痰饮。加葛根暗合桂枝加葛根汤,不仅解肌祛风而且升津舒经,治风寒外束所致之颈项拘急不舒之症。柴胡桂枝汤中以仙鹤草易人参,是师法余国俊老师治疗虚人感冒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因人参(党参)壅补,故以仙鹤草代之。当代名中医干祖望老先生说仙鹤草是中药的“激素”,此药扶正力宏而不留邪,绝无西药激素的不良反应(余国俊《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中医师承实录》)。
二诊基本守原方,加重附子量,是因患者阳虚自汗较甚,以加强扶阳敛汗之力。
三诊时,症情好转大半,尚有轻度自汗、腰膝酸凉、乏力、纳差,为彻底扫除余症,又为使患者恢复体质,预防感冒,故改以桂枝加附子汤、玉屏风散合方化裁,调和阴阳,益气固表而收全功。
经方治疗感冒医案四:
刘某某,女,68岁,市民。头蒙、头痛伴乏力10余天。2009年3月26日初诊。
10天前因感冒未间断治疗,仍每天头蒙,额及眼眶处疼痛,发冷,困倦,输液及口服多种中西药无效,非常痛苦,求治。诊见:头蒙痛,畏冷,脊背阵阵冒凉气,困倦,乏力,无汗,无口苦、口渴,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炮附子9g,麻黄、细辛、白芷各6g。3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诉服1剂药后即感头蒙痛明显减轻,脊背冷感消失,3剂药服完,诸症悉除。
辨治体会:《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重在温经解表,是主治少阴病兼表证,亦即太少两感证的良方,该方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在少阴阳虚外感中,重在应用附子温经扶阳,以驱风寒之邪。该案患者阳虚感受风寒,治之不当,太阳未解,又入少阴,证属太少两感,里虚兼表,缠绵难愈。故方拟麻黄细辛附子汤鼓动阳气,振奋机能,温里散寒,以促表解。加白芷以助发表祛风,主治头蒙痛,特别是眉棱骨处疼痛,《本经》谓其有“主寒热、头风侵目”之功。此方虽小,因认证较准,效如桴鼓。
笔者临证用小量附子的医案还有不少,此类病案对笔者的启发是,在经方中,附子的应用,不论剂量大小,皆可起到温阳通阳的作用,即有强心、改善血液循环及对全身组织器官功能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本经》谓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其主治范围甚广,但并非一概须用大剂量,在经方中应用附子,关键在于方药剂量之间的配比要与原方相应,要大皆大,要小皆小,而具体使用多大剂量,可因体质、因病证而灵活掌握,只要辨证准确,有时小剂量即可见效,小剂量不行时,可再据证逐渐加量。笔者临证体会,阴寒大证,回阳救脱须较大剂量;而用于一般阴证温补阳气时,主证(症)在上焦者,附子轻量即可见效;主证(症)在中焦者,附子须中等剂量方可达到应有的效用;主证(症)在下焦时,附子须较大剂量方可振奋少阴元阳而益火。此也正应了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的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本文摘自《经方活用心法:六经辨治医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