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知道越好(竹叶石膏汤治疑难病)竹叶石膏汤的治法,竹叶石膏汤组成,功效主治,加减运用医案,

2023-03-12 09:55:07  阅读 25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原文】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原文】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组成】

竹叶10g 石膏30g 半夏10g 麦冬15g 甘草6g 粳米15g 人参6g

【煎服】

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

热病后,身热不退,心烦少气,气逆欲吐者。

【禁忌】

1. 有表证者,忌之。

2.口渴思冷、脉有力者,忌之。

3. 无气逆症者,不宜。

【类方】

1.小柴胡汤:同可治热病后身热不退、干呕欲吐。不同者,小柴胡

汤证属枢机不利、表里不和,故重在和解退热。竹叶石膏汤证属津液损伤、热邪未净,故重在滋阴清热。

2.白虎加人参汤:同可清热补虚,治疗烦渴。不同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热邪重而津伤轻。竹叶石膏汤证,热势轻而津伤重。

3.枳实栀子豉汤:同可治热病后发热。不同者,枳实栀子豉汤证之身热,为病愈后因伤食而复,必有心烦懊恼,胸腹胀满,心下拒压之症状。

【临床运用】

1. 上半日咳者,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张氏医通》)

2. 脉虚数而渴,当以此汤治之。(《伤寒溯源集》)

3. 治伤寒时气表里倶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和剂局方》)

4. 治骨蒸劳热,咳而上气,衄血、唾血,燥咳烦闷,不能眠者。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5.治伤暑,发渴脉虚。(《兰台轨范》)

6. 伤寒、肺炎、麻疹等急性热病后期,余热不清,口渴、烦满、眠不安或恶心干呕,虚汗易出,或鼻衄、齿衄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浅议】

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虚火上逆之方。临床使用以低热不退,心烦少寐,口渴思饮,干呕,呛咳,短气乏力,舌红嫩无苔,脉象细数为目标。

热淫于内,则身热汗出;热扰神明,则心烦少寐;气阴不足,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而神疲短气,饮食不思,干呕呃逆,呛咳。伴有舌瘦小,质红少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象虚数,渴欲饮冷,便干,尿赤等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状。故须一面滋阴益气,一面清泄火热。方中麦冬、参草滋阴益气,竹叶、石膏清泄火热,半夏和胃降逆,诸药同用,共奏生津益气、清热和胃之功。津伤甚者,苏子易半夏,以半夏性燥故也。

热病后身热,多呈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见于竹叶石膏汤证、小柴胡汤证及枳实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枳实栀子豉汤证之发热,属邪热有余,多为热退后复热。本证之发热,为内热久燔,气阴损伤,肺胃两虚,热势仅较前为轻,而从未休止也。

热病后虚羸少气,调理方法,首重于饮食,一般不主张服药,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选用易消化、营养丰富食品,少量多餐,禁忌辛辣、厚味、肥腻等食物。若余热未尽,气阴两伤,则非服药不可。否则时日迁延,更虚津液,形成其他病症。

除热病后外,结核病,糖尿病,肿瘤病人放疗、化疗、手术后亦每见气阴亏损,低热不退,及时投用本方,症状多能改善。

【病案】

1,汗后神疲

邱某,男,45岁。3日前发热恶寒,咳嗽咽痛,余投麻黄汤,药后汗出热退,咽痛大减。唯神疲乏力,汗绵绵不止,动则益甚。口燥咽干,频频饮之仍不解渴。咳嗽气逆,痰少而黏。饮食乏味,大便不硬,小溲短黄。舌尖边红赤,苔薄白。脉象弦细略数。

脉证观之,气阴两虚也。邱某工作认真,事必躬亲,日无刻闲,致气阴虚损,心身倶疲。风寒外感,辛温发散本不为谬,奈汗出过多,益伤气阴,故而神疲少气,汗出不休。单纯气阴虚损,生脉散最宜;而汗后气阴亏虚,表未尽、脉迟缓者,桂枝新加汤为妥;本案除舌红、脉细数外,尚有咽痛、气逆呛咳等余热症状,故以竹叶石膏汤为妥。拟:

竹叶10g 石膏30g 甘草10g 党参15g 麦冬15g 苏子15g 粳米30g 三剂

药后汗出止,神倦、口渴大减,知饥欲食。气阴已复,嘱饮食调理,勿劳勿累。

2.发热

杜某,女,67岁。身热3周,初以饮食不减,无大不适,未予诊治。日来渐感乏力,动则短气,始来门诊。询知发热至午益甚,体温多在37.8℃〜38℃,自汗出,汗后热不减,不恶寒,口气蒸手,咽干唇燥,思饮欲冷,消谷善饥,大便日一行,夜尿频。素日足膝疼痛,午后足跗水肿。望其面色微红,形体略瘦,精神尚可,舌质红、苔少。诊得脉象沉滑略数,重按无力,腹软无压痛。化验室检查:甘油三酯正常,血糖空腹2. 2mmol/L,餐后二小时7.9mmol/L。

观其脉症,此阳明胃热,气阴两虚证也。阳明热则消谷善饥,口渴思饮;气阴虚则少气乏力,咽干脉弱。治宜清阳明、益少阴,拟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0g 石膏30g 甘草10g 沙参15g 麦冬15g 苏子15g 粳米30g 三剂

二诊:发热汗出减(体温35.9℃〜36.8℃),口渴易饥亦轻,膝仍痛,跗仍肿。舌脉同前。原方加白芍治之。

3.咳嗽

韩某,女,63岁。咳嗽四月,初由感冒而起,某医院点滴先锋霉素、阿奇霉素一周,发热退,咳不止。早上咳甚,呈呛咳状,痰白黏稠,咳之不爽。口苦咽干,思饮思冷,神疲乏力,胃纳一般,小便利,大便日一行。望其面色微红,目下浮肿,舌红无苔,少津。诊其脉,沉细略数。触其腹,无压痛,胫踝压之成凹。X线检査,心膈肺未见异常。血糖4.3mmol/L。

脉证观之,此热邪未净,气阴两虚证也。气阴不足则体倦少气,咽干思冷;热邪犹存则口苦、思冷。咳嗽者,非肺气失宣,乃“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水肿者,通调失职也。治当清邪热,益气阴,不治咳,咳自愈;通调复,则肿亦自退也。拟: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沙参15g 苏子15g 甘草10g 粳米15g 三剂

二诊:咳嗽果然减轻,仍咽干、少气、水肿,气阴一时难复也。

上方加元参15g 五剂。

三诊:咳嗽偶见,神疲少气、咽干、水肿渐次消减,嘱守方续服五剂。

4.牙痛

邓某,女,82岁。左侧下牙疼痛20余日,昼夜不得眠,呻吟之声不绝于口。牙不松动,齿无龋孔。或谓牙根尖炎,注射青霉素,口服消炎剂;或云胃火盛,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虽倍量之服,皆难得减。服强痛定、美散痛亦仅缓解一时。后,某医院口腔科行拔牙术,岂料术后邻牙疼痛益剧。

邓妪大便干秘,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冷欲饮,舌苔黄腻,显属胃热无疑。继从牙龈虽红不肿,舌红多裂,脉沉滑、两尺无力论,则系少阴不足之候。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证,单纯苦寒清热,徒有败胃伤阴之弊。况耄耋之年,阴血不足,纵有胃火,亦当滋水清之,岂可苦寒燥之?是宜大队滋肾益阴,少佐苦寒清降以治。倘若津血得充,阴液得复,则少阴自有归藏之安,阳明绝无赤旌之摇。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甘草6g 半夏10g 生地30g 知母10g 怀牛膝10g 骨碎补30g 白芍15g 丹皮10g 二剂

二诊:药后当晚疼痛减轻,复诊时仅微痛而已。大便仍秘,于原方加肉苁蓉30g三剂。

按:治病当求本源,牙痛亦应明其所因,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若依牙痛则拔牙之治,敢问头痛将何以拔?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本文地址:http://pf.mift8.com/post/3502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