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推荐(气血合病的辨证应首辨)临床以出血和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者,证属,血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血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2022-11-16 01:21:27  阅读 16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血证是指血液排出体外或溢于体裘的一类出血性病症。本病多因感受风热燥邪、过度饮酒、过食辛热辣物、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而引起发作,总的病理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脉损伤,血溢于外。《血证论》谓:“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说明出血之因,多与火、气有关。临证时有虚实的不同。

血证是指血液排出体外或溢于体裘的一类出血性病症。本病多因感受风热燥邪、过度饮酒、过食辛热辣物、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而引起发作,总的病理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脉损伤,血溢于外。《血证论》谓:“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说明出血之因,多与火、气有关。临证时有虚实的不同。

实证为火盛气逆,血热妄行。如风热燥邪犯肺,灼伤肺络,则见咯血;上壅清道,则致鼻衄;热邪内扰血分,外发肌表,则为肌衄。若平素过度饮酒或过食辛热辣物,湿热内盛,伤及胃络,可见吐血;循胃脉上至鼻或齿限,可致鼻衄、齿衄;下注大肠或肾与膀胱,可见便血或尿血。若因长期情志不舒,肝郁化火,肝火上犯肺、胃,损伤络脉,可致咯血、吐血;或血随火升,从清窍而出,则为鼻衄。虚证有二:一为阴伤虚火妄动,络伤血溢。如病久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咯血、齿衄;如素体肝肾阴虚,虚火伤及血络,则致尿血、肌衄。一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溢络外,可致吐血、便血、肌衄。

血证的范围甚广,在内科常见的血证中有咳(咯)血、吐血、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肌衄等。包括现代医学某些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和造血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属本病范畴。

血证的辨证当分虚实,其治疗原则有三:一为治血,以收敛止血为主。若血热妄行者,当凉血止血;若离经之血,瘀阻脉络者,宜祛瘀止血。二为治火,实证者,宜清热泻火;虚证者,宜滋阴降火。三为治气,实证者,当清气、降气;虚证者,当温补益气。若血出暴急量多,出现阳虚欲脱者,急宜回阳救逆固脱,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

总之,出血的治疗,并不以止血为能事,善治血者,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此治血三法,实为临床治血的三大法则。从血证医案中,其共同病理多为血热妄行,或脉络瘀滞,或心脾两虛等,其治法不离上述,但用药各有特点,如尿血,用姜、附、参、术等温补下元,补脾摄血而病痊愈。因此,只要认证准确,选方适宜,用药得当,则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849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