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中医藏象学说,什么是中医的“脏象学说”,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022-11-16 02:11:10  阅读 172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问】什么叫“脏象学说”?它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和西医的内容有那么大的区别?理由何在?

  【问】什么叫“脏象学说”?它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和西医的内容有那么大的区别?理由何在?

【答】“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里很重要的部分。它的内容具体有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营卫气血、精神津液等等。从本质上说,它相当于中医学里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生理”,医学术语,指生命活动的规律;“病理”,指病人得病后的变化规律)。中医论述这些内容的理论,就叫“脏象学说”。具体内容详见各专书中,这里只谈它的大概,特别是谈怎样去认识理解它的含义实质。

在理解“脏象学说”之前,先要明确几点:(1)中医“脏象学说”里所说的肝、心、脾、肺、肾、营、卫、气、血等,指的不是这些脏器可以看见的实物,绝大部分更不是西医解剖学里所说同名词的“脏器”,而是指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归类后的描述。(解剖学:医学术语,指的是把生物体、人体的尸体一层层剖割开来研究的学问;机体:指生活着的生物体及人体。)(2)中医学里,早期也有过解剖图,但它粗糙而错误,连历来的中医都不重视它,所以它与脏象内容不搭界。中医学最早也有过解剖学,所以留下了解剖图。但自汉朝以后,当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解剖学便被禁“夭折”了。于是先人们就只有改而从观察机体外部舌、脉等等的变化以推测内部病变的方法去研究了,因而就有了“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的内容和特点。(3)西医的解剖学完整而实用,但它只适用于西医学自己的一套,所以也千万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去套用,因为它们两者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内容和概念,在中西医理论没有真正结合之前,也千万不要相混了(有意做试验的例外)!(4)中西医概念既然如此的不同,但初译西医过来的人却又沿用了相同的名词,比如肝心脾肺肾等等都是中医里早有了的名词,后来西医又用上了,它们名同而实异(原因见前述),理解时须注意。(5)中医学已有几千年了,已深入民间,因此有些有关的民间用语,也反过来影响着中医学,要细加体察。以上几个因素搅在一起,似是而非,就是医生本人,不花点功夫,有时也会搞不清,一般人就更不易说清了。因此一再提醒大家这些都是了解脏象学说(也含整个中医学)时必须注意的。如果疏忽了、混淆了,便会概念不清,难以理解。有的人,一谈中医理论便感神秘而反感也与此有关。慢着,如上所说,那有的医生不明这些道理,就都不能看病了?那也不是,临床上只要他能按正规书本经验辨证论治就可以了,但如搞理论研究,则非弄清这些曲折关系不可。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中、西医学的概念相同不是更好吗?理由还是历史的原因,如前所述我们的祖先当时不可能有完整实用的解剖学。既然这样,机体内部看不到,他们就只有从机体外部去观察它们的生理、病理活动变化和现象,进行研究,又用了当时的说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如脏属阴,腑属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又结合它们的整体观念、动态平衡观念等进行了系统归类和描述,并不断地经受临床实践的验证,日积月累,不断提升,最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这理论,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脏象学说”。正因为它的实质是机体内部结构的外在的“现象”,所以叫“脏象”,而不像西医叫“脏器”。“象”就是外在可见的表象也。明代名医张景岳在他的《类经三卷》里就说过:“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同“脏”)就是此意。因此后来有的书上,改脏象为“脏腑”,似不确切,因为“象”字才是它的本意。明白了以上的原因,以前中医不懂解剖学也能看好病的道理便全明白了。

再说西医学,因为它有完整过细的解剖学,内部脏器它可以一件件拿出来看。它又有各种显微镜,可以切成薄片放在镜下观察微细结构(这叫“组织学”。)它有完善的实验室,可以做各种生理病理实验。也是日积月累,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和描述,也上升成理论。但不叫“脏象学说”而叫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等等,因而成了另外一套理论。在这个理论里就有了诸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等,这一套和中医学里的原则上可说完全不同,所以不要相混了。初学时最好先丢开已知西医概念的那一套,熟练明确了,再进行对比结合。

  【问】能举例说明吗?

【答】为帮助大家理解,现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面的道理。

先说心、心脏。一说心脏,人们就会想起胸口上扑通、扑通跳着的心。但请注意,这是西医解剖学、生理学里的心,也是中医那点解剖图上“画”着的心,却几乎完全不是中医这脏象学说里所说的心。为什么?上面说了,脏象学说里的脏腑,说的都是另一系统的功能概括。

比如这“心”,古医书所述就有:(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等。神明、神是什么?是精神、思维、意识等等活动也。也就是说这中医的“心”几乎全部包括了整个西医学里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也即包罗了大脑等等的功能和疾病,范围广而重要。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毛病如失眠多梦、健忘等等都是心的病。临床上见到的癫狂病(相当西医的精神病)有的就叫“痰迷心窍”。比如小说《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太兴奋了,发了癫狂病,就是标准的中医的“心”病。中医书中有说“喜伤心、思伤脾……”中的“喜伤心”,就是指此。至于小说里似乎说他是“鬼迷心窍”那又是小说描写的迷信附会了。又如俗语说的一个人有良心、好心肠及心照不宣、心惊肉跳等,所说的都是脏象学说里的心。又例如一件事悲痛得很,说“心痛极了”,也是脏象里的心,不是解剖学里的心。否则就要变成“心绞痛”了。至于西医学里的“心绞痛”,在中医学里却又叫“胸痹”。痹者,风寒气血淤阻之谓也。因为中医的解剖学不行,只知道是胸内痛,特别是一般发作时是有胸闷、气急等等的,所以只叫“胸痹”,即胸口紧张之感也。只有心绞痛重到心肌梗死而出人命了,它才发觉严重而叫“真心痛”,并说它“朝发而夕死”,的确是经验的描述,这“真心痛”的“心”则又是它解剖学图上的那个“心”了。那什么叫“假心痛”?似乎未见此名词,但“心下痛”(俗称“心窝痛”)倒是有的。那又常常指的是西医里的“胃痛”。因胃与心脏相邻,古时中医有的就分不清了。(2)说“心主血脉”、“诸血皆属于心”,这点和西医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些相似,但没有西医学里的具体,因为古中医学里似乎还没有明确实质的循环系统概念,只有笼统的“气血循行全身”的概念,但又说它是属于“经络系统”的事,而经络系统的实质是什么,连它自己也还说不清。因此归根到底这“心主血脉”也还是笼统的功能描述。(3)又“汗为心液”、“心开窍舌”等等,都是功能联系的描述,关系面较小。

那么,中医学里的“脑”到哪里去了?别急,它仍旧有,也说它在头上的脑壳里,它也主管精神意识思维等等。如说“脑为元神之府”等等,也与耳目聪明有关,但又较模糊笼统,而把它的主要功能都归到“心”的范围去了。

还有所谓“心包”的,它的内容更曲折复杂,须加以说明:所谓“心包”原指的是中医“画”着的心的外膜,所以被初译西医过来的人好心地定为现在西医所说的心包膜。其实笔者认为,所谓“心包”,也是一种功能现象的臆说,因为古人既定心为君主、皇帝了,于是封建意识一掺和:皇帝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必须有皇宫卫士四周护卫,正好实物的心外有一层膜包着,就说它是“心包”了。但它的功能实质还是心神志的功能。明显例子是当急性热病高热神昏谵语(说胡话)时,中医就叫“热入心包”证,并说是这“热邪”本来是要侵犯皇帝——心的,是这“心之外卫”——心包“忠”得很,“代心受邪”(舍死保君王之义),所以就“热入心包”了。因此这“热入心包”就不是心包发热,更不是现在西医学里的心包膜炎了。你看,中、西医学之间,许多事就是这样中医学里自己实物与功能之间弄不清,中、西医之间又是实质含义的不同,又是名词术语的混淆,所以说,是要动点脑筋才能弄清的。

再说肾、肾脏,西医学里大体说通过解剖学,知道它位于腰部里边脊柱的两侧。通过生理、病理学等实验,知道它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组织学的实验,知道它是由肾小球、肾小管、肾盂等等所组成,管着全身的水液代谢作用等等。在中医学里,也有肾、肾脏,在它早期的解剖图里也画着,也在腰部。但在“脏象学说”里的含义和功能可就大了,几乎统管了整个机体的先天后天绝大部分的功能。如古医书上说的有:(1)“肾藏精”,这“精”指全身生命活动及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所有的功能。(2)这精又指生殖繁育后代的精,即肾有生育的功能,即把今说的生殖系统功能也包括进去了。(3)说“肾主水”,指主管水液代谢功能,只此一点和西医有些相同,但也模糊笼统,没有西医的肾小球、肾小管等等那么精确的一套。(4)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有“肾生骨髓”、“诸髓皆达于脑”的记载,就是说它又与骨、髓、脑有关系。(5)又说“齿为骨之余”,与牙齿又有间接的关系。(6)“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它又与耳朵听觉挂上了钩,甚至还与“二阴”肛门、尿道等等都有关系了。看,这中医的“肾”管的范围是多么大。如果用西医里那个“肾”的概念为标准来理解,那这中医就不知要夸大、错误到哪里去了。如不明其中区别和道理,确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可是这理论中医先生代代相传,一直这样用着,非但未出大错,还治好了许多病,成为“宝库”中的“宝”。那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前面说的中医“脏象”的内容,即只是他们对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自己作的归类描述罢了。其中除了“肾主水”之外,与西医生理解剖学里的那一对“肾”是全不搭界的,也与中医自己早期解剖图里的那对“肾”或“腰子”也是不搭界的。中医先生们及中医古书只管这些现象的归类描述与应用,至于“肾”的实物,他们历来不管,也早忘了。后来也有少数对中医解剖有志之士想弄清楚它的实质,但虽历尽艰辛,也未弄明白。(7)这中医“肾”的功能还未说完,它还有更重要的“肾主命门之火”的功能。“命门”是什么?即生命之门、生命之根本也;“火”是什么?这火指的是“生命之火”,换言之,即生命活动的动力、功能。这命门之火又简称“命火”,管着全身的功能。这“命火”又叫“肾阳”、“真阳”,因为中医的“肾”的功能又分肾阴、肾阳之故。因此说,真正要看懂中医古书是很不容易的,是要绕着各种弯子去仔细理解的。

现在再问,这“命门”在哪里?啊,这就更“玄而又玄”了。它的位置连中医先生自己都不知道,更不说西医了。所以历代中医名家也在争论之中。有的说在左肾,有的说在右肾,有的更“刁滑”,搞折中,说在两肾的中间。总之,互相争论,莫衷一是。如在现在,人们看不耐烦了,必定要说:“争什么?到你们的解剖室里去一看,不就全明白了!”“抱歉得很,我们中医学连解剖室都没有。不过不要紧,好得我们的理论是向来不重实物,只重功能的,我们只要抓住这‘命火’、‘肾阳’的功能,按我们祖传的经验治疗就可以了。”中医先生说。关心中医学的人,又会问,这“肾阳”的功能又是什么呢?中医说,肾阳就是肾阳,答不上来了。这时就要用上西医学的优势了——后来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脏象研究室对中医的“肾”的研究中,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结论:这中医的“肾阳”就相当于西医学里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表现!原来,这无头公案争论了多少年的“命门”却躲在这里!在内分泌系统里。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分泌腺,难怪这“肾阳”有这么大的能耐,敢说是生命之火。从这个例子也可看到,中医学里许多内容,都以功能现象出现,其实都有物质基础的,只是人们还没有一个个地揭开阐明罢了。

再举一例:中医“脏象”里的“肝”,它和西医的也几乎全不一样。如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能像将军一样出谋献策;又说“怒则伤肝”,这些都说明它又有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等的功能;又说“肝藏血”,说明有调节血储量的功能,这点和西医有些相似;又说“肝开窍于目”,这肝还与眼睛有关系;又说“肝主筋”,连神经系统的角弓反张,抽搐抽筋也与肝有关。可见中医的肝很大一部分是西医神经系统功能的归类。同样地,这些也与那个胁下的“肝”是不搭界的。因此俗语说“大动肝火”中的肝是中医的肝,不是西医的肝。因为中医的肝,是属神经神志方面的,才能发怒动“火”;西医的肝,不属神经系统,也无所谓“火”。又成语“肝胆相照”,也应是中医的肝、胆,因为这成语是指推心置腹、互相理解的一种精神状态,不是真的把内脏的肝胆拿出来“相照”呀。因为中医学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所以这种已深入民心的成语是很多的。

看病时,对病人解释,更要说清。比如对一个病,中医叫什么病、证,西医叫什么病,要说清,免得造成误解。比如你用中医方法诊得是“肝气郁结”,你就得告诉他是中医的说法,是情志抑郁所致,不是右胁下的肝脏有气了……又如诊得“肝火上炎”,告诉他这不等于是西医的肝炎。如果病人一定要问他得的是不是肝炎,那就要告诉他“肝炎”是西医的病名,它有严格的诊断依据,是否有肝炎,就得按西医标准去做肝功能等相应化验才能决定。在治疗上也应这样,病人如果想用中药或中医方法求治,你就得按中医学的一套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得出是什么“证”,再给开药。如果他想吃西药,你就得按西医的一套给做各种检查得出是什么“病”了,再给他西药。比如病人问是否贫血,你一看面色不很红润,唇、舌颜色较淡,脉象细沉,皮肤苍白等等,应该属于中医的“血虚”证。但你就不能说是贫血,只能说“可能是贫血”,因为血虚(俗称血亏)是中医的“证名”,它含义较广而笼统,用的方药,也广而笼统,只要辨证明确了便可施治。而“贫血”,是西医的名词,它的要求严格而细密,必定是要血液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少于正常了,才能诊为“贫血”;否则,你将“血虚”混称为“贫血”就不科学。所以他如果想吃西药,你就得叫他去化验血液后才能决定。当然,血虚、贫血有些相似,但不相等。比如有的人生来或受凉等而皮肤脸色较青而白(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等缘故)——只要又加脉象沉细等,诊为“血虚”不会错,但不经验血,你就主观地说“你是贫血”,就不对了。严格说来,你这医生就不科学。特别在这中、西医学概念易于混淆的条件下,更应严格辨明。

  【问】好,你上面举例说了一大通,意思是说中医脏象学说里说的内容都是功能现象,不指实物了?既然这样,只见现象,不见实物,是一切“空对空”,你这中医学不是说了几千年的空话?

【答】对,是这样,这是中医学的总特点。你这“空对空”一词,算是“悟”出中医理论的“总关键”来了。但是你别急:第一,这功能现象是有物质基础的,即这“空”来于“实”。比如中医里的“心阳不足”是一种病证。拆开来看,“心”是空的,因为说了“心”不是指可见的会跳的心脏,大多是指看不见的意识思维活动的表现;“阳”更空,拿不出来;“不足”更非实物。但是这“心阳不足”是来源于中医经验中病人有面色苍白,心悸怕冷,嗜卧自汗,舌质淡,苔白,脉象细弱而迟(慢)这些症状体征的,这些症状体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不是来源于“实”吗?倒是中医学把这些“实的”概括上升成了总的“空”的概念,便于下一步治疗上总的处理,因而提供另一个思路,这样就更好了。当然,人是物质的,可是作为特殊高级动物的“人”,又更是功能、意识、精神占很大成分的,这功能不是更重要吗?再举个例子,大科学家霍金,电视上最近所见,他除了一只眼睛、半个脸和几个指头能动之外,“物质身体”对他来说是很少的了,但因为他的大脑功能特强,思维功能特盛,所以仍不失为世界之大科学家也。这些也都是可启发我们对医学问题思考的。第二,“功能现象”会有“功能现象”的方法来治,这治法却是实物的。举例:俗语说“头昏脑涨”,这是一种病。以西医看,高血压、贫血、内耳病变等都可引起。在中医里叫“眩晕”病,中医也分很多类型(中医叫“证”)。比如:有一类病人的表现(注意!这表现就是所说“脏象”的“象”了)是头昏脑涨之外,兼有头痛失眠,面色比正常人红,或有四肢麻木,舌的质地也较红,脉象弦、数(“弦”即硬如琴弦,“数”古文读“朔”,“快”之义,即比平常的人跳得快),有这些现象(或其大部分)时,中医便诊断是“肝风内动”的证,接着就开了叫有“平肝息风”作用的“天麻钩藤饮”这个方子叫病人拿回去煎了吃。这样,如果医生水平高的,看准了,叫“药病对证”。几服药一吃,病就好了,这样就又回到“实处”了。且慢,这病人没做检查、化验、只见你用三个指头摸了一下脉,看了一下舌头,就看好了?会不会错?答:“不会错,八九不离十,不信,请查中医书或问我师父。”问:“你们中医就这样看病?什么检查都不做,行吗?”答:“行的,不是说过中医看病,只重病人外在的功能表现吗?”问:“那面色较红,舌质较红,脉象较快,有什么标准?有无正常参考值?拿来我看看。”答:“对不起,没有。”问:“那你不是瞎说?!”答:“不是,因为我们是照着古医书及现代中医书所说的来做的及老师手把手教的。”问:“这样做不准确。”答:“对,是不准确。不是先说了,中医学有笼统模糊的缺点吗?不是我们不细心,没办法。”问:“那为什么不向西医学?他们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比如脉搏,一分钟几次就是几次,毫不含糊。”答:“对,我们正在向西医学,搞中西医结合。”问:“还有,你那诊断叫‘肝风内动’,什么肝风?治法叫‘平肝息风’,肝怎样平?息什么风?怎样‘息’,拿来我看看,要么像西医一样,做几个实验我看看。”答:“对不起,中医学里没有这一套。”问:“既是这样,都不见实物,空说一通,我也可以自说乱说一通,不也可治病了?”答:“不行,绝对不行!”请记住关键的一点:因为中医学的经验是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经过实践不断摸索积累起来的,是有了这些经验为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提升,而且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的,缺一个环节都不行。就比如说上面的“眩晕”病,如果说另一病人的表现(象)是面色苍白,唇舌淡红,乏力体倦,心悸(慌)失眠,脉象细迟(慢),他就属于中医里叫“心脾血虚证”,就要用“归脾丸”一类的方药去治了。如果你不懂上面中医“辨证论治”的那一套,也给他瞎用“天麻钩藤饮”的方药,那非把他弄昏倒不可!因为前一个病人属中医的“实证”;后面一个属“虚证”,你给他治“反”了!你看,学中医,干中医,不全面系统学,瞎说乱说不行吧!同样的,就西医学来说,前一个病人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后面一个可能是贫血引起的,但你也不能随便瞎说,同样你也要叫前者量血压,后者去验血,才能确定,否则就西医学来说,你也不是一个正规的医生。再说下去,中药方“天麻钩藤饮”中的主药天麻、钩藤有的证明就有降血压的作用。但以前中医不知什么血压,只将它归类在“肝风内动”之中了,而“天麻钩藤饮”按它的经验对这“肝风内动”有效,既这样,就把这作用叫“平肝息风”了。但什么叫“肝阳”,什么叫“息风”,又是言而无物的,所以又回到“空话”上了。现在已知与血压降压有关,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又回到“实”处了,这又说明中西结合的重要和功劳,它首先把这几千年来,中医“说空话”的冤案给平反了。

好,上面只举例谈了个别脏腑。至于其他脏象学说内容实质的理解,可以类推。

  【问】有人说中医“整体功能调整”的方法,很像“生物控制论”的运用,对吗?

【答】对,完全正确。现在就有许多人认为,中医学里的这个特点很像是“生物控制论”中“黑箱论”的运用。这最能说明中医理论是合于现代科学的观点之一。

笔者领会,这个观点就是说,机体、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黑箱”,它是一个自动控制、自我平衡的反馈系统。比如饿了自己会找饭吃;累了自然会想睡;热了自己会出汗散热;遇到急事,自然会出现应急反应,等等。当这些功能反应正常时,便是健康状态。但当机体受了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这种平衡时,机体就病了。这时,西医学就用它的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生化学……直到分子生物学等等将机体一层层“打开来”研究诊治,这方法看得见,明明白白(所以有人相对地称这是“白箱论”的方法)。而中医学如上所述,它没有条件“打开来”或没打成功,于是就自发地用了类似“黑箱论”的方法去研究。“白”者,明明白白也;“黑”者,在箱外“摸黑”之义也。

什么叫“黑箱论”?就笔者所知,早在《中医杂志》1960年2号62页由任恕所着的《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控制论》一文中,就曾详论了这个问题。文中说:“祖国医学处理医学的方法与现代生物控制论中的‘黑箱理论’是很符合的,所谓‘黑箱理论’,简单讲是这样的,原来电工学里有一种装有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器箱,箱子里的电器构件是不知道的,但电机工程师们可以用一种方法不必打开此箱子,即可以探知此箱内的内容物;这种方法就是在箱子的输入端送入讯号,再在输出端观测输出结果。这样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输入讯号下产生的相应输出结果,根据这些输入与输出的资料加以分析,就可以间接探知箱内的内容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认为对待‘黑箱理论’与辩证思维的运用不同,可能是构成中西医两套医学体系的主要原因。从科学方法论来认识,我认为西医对古典的科学(理化学的)应用的较多一些,而祖国医学则自一开始便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了生物控制论的方法。因此说中西医合流,就会大大提高现代医学的水平,党的中医政策是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总之,从生物控制论的观点来认识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完全容易理解的……”又比如宋天彬也在《从控制论原理看中医理论发展前景》(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3期37页)中详论了这个问题。另外也有许多学者阐述了这个道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问】那么,中医生又是怎样自发地运用了这个“黑箱论”原理的呢?

【答】他们就围绕着这个“病人黑箱”,根据他们的外在(即输出)表现如症状、体征、舌、脉等等的变化,运用四诊八纲等,得出此病人的综合反应“××证”的诊断,然后给以相应的各种疗法治疗(即输入条件)。然后又在病人复诊时,观察病人的疗效、反应(即又是输出条件)。如此反复地诊治,来来回回地调整,最后这个“病人黑箱”就在没有打开的条件下调整好了,病就治好了。过去有的人总认为中医五脏六腑看不见又摸不着,中药又拿不出分子式来等等。便持怀疑态度,一明此理,便全明白了。

关于中医、西医对各脏腑对照的简单解释,大致如下。

心:相当西医里的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和疾病的表现。

肝:包括西医部分肝、中枢神经、植物神经、运动系统、视觉器官等部分的功能和疾病表现。

脾: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和体液代谢的部分功能和疾病的表现。

肺:包括西医学的呼吸系统,部分血液循环,体液代谢及体温调节等功能和疾病。

肾:包括了西医学的内分泌、泌尿、生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和疾病。

小肠:基本与西医的相同。

胆:基本与西医的相似(但它的“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即说有精神决断作用,就很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俗语中某人的“胆大、胆小”,也是来源于中医的脏象观念)。

胃:大致同西医的。

大肠:大致同西医的。

膀胱:也大致同西医内容。

三焦:中医六腑之一,西医里没有这个名词。它在中医学里也是一个更模糊的内容。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只像是各脏腑的分类分段,分上、中、下三焦,其功能相当于各脏象的综合功能。

现试将中、西医脏象、脏器概念关系绘成形象图表,以帮助理解(两者正是纵横交叉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87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