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了(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范文)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论文题目,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2022-11-16 02:10:59  阅读 14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荨麻疹乃今瘾疹,究其病因众纷纭。言其要旨数金匮,十法论治宜细慎。

荨麻疹乃今瘾疹,究其病因众纷纭。言其要旨数金匮,十法论治宜细慎。

荨麻疹,古称瘾疹,其病名始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历代医著记叙甚多,春秋战国时期称“风疹”,汉代称“瘾疹”,隋唐称“风瘙瘾疹”、“赤疹”、“白疹”、风㾦癗”,元代称“时疫疙瘩",明代称"白婆瘼"、“逸风”,清代称“风疹块”、“鬼饭疙瘩”、“风绺疹”;俗称“风包”、“风斑”等等。

追寻病因不仅一时难以准确回答,而且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然而,作者认为言其要义莫过于《金匮要略》所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一语。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病因(风邪)、病位(经脉)、证侯(痒,皮外起小疙瘩),为今人论治提供了大法。

诚如,瘾疹论治有时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有时则颇费周折,即使更迭数法,仍无效验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为此,作者对瘾疹论治从来主张立法宜细不宜粗,用药宜详不宜简,故分十法,陈叙如下:

一、风热相搏 红色风团,扪之灼手,痒重;兼有心烦口渴,脉数,舌红,苔薄黄。治宜疏风清热法。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炒牛蒡子、大青叶、生地防风荆芥、炒丹皮甘草)。

二、风寒外袭 风团淡红或瓷白,冷风或冷水促使风团加重;伴有恶风畏寒,口不渴,脉浮紧,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宜疏风散寒法。方用麻黄汤加减(炙麻黄、桂枝、炒白芍杏仁羌活党参苏叶大枣生姜)。

三、卫外不固 皮疹多为针帽至蚕豆大,发作风团常成批出现,兼有恶风自汗,舌质淡红,苔薄。治宜固表御风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炒白芍、益母草赤小豆、连翘)。

四、气血两虚 风团色淡,反复发作,迁延数月乃至数年不愈;兼有头昏,精神疲惫,面色㿠白,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或少苔。治宜益气养血法。方用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当归、炒白芍、茯苓、生熟地柴胡、甘草、黄芩)。

五、冲任失调 风团在经潮前加重,月经过后逐渐消失,病位主要在下腹和大腿内侧等处;患者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治宜调摄冲任法。方用二仙汤加减(仙茅、当归、川芎、仙灵脾、生熟地、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炒丹皮、益母草)。

六、心经郁热 皮疹焮红,搔抓后迅即起条索状风团,继而融连成片,自觉刺痒,晚间尤重;兼有口舌糜烂,脉细数,舌尖红,苔薄黄。治宜凉血清心,安神止痒法。方用莲子清心饮加减(石莲肉、地骨皮麦冬、柴胡、黄芩、黄连、党参、黄芪、甘草、木通,卷心竹叶)。

七、脾胃不和 风团淡红,形如云片,风团发作时常有脘腹疼痛,或腹泻等;兼有恶心呕吐,食少,脉细,舌质淡红,苔腻。治宜健脾和胃,祛风止痒法。方用枳术散加味(炒枳壳砂仁陈皮、荆芥、防风、炒白术、制香附乌药、广木香)。

八、虫积伤脾 患者以小儿居多,风团和瘙痒发无定时,形体瘦削,面色萎黄,脐周隐痛,偏嗜异物和零食。治宜消积扶脾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香附、砂仁、姜半夏乌梅、党参、白术、陈皮、茯苓、神曲山楂、甘草)。

九、毒热蟠营 发病突然,大片红色风团,状如地图,遍布全身;自觉剧痒,兼有壮热,口干喜伙,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数,舌质红,苔黄。治宜凉血清营,佐以解毒法。方用皮炎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炒知母、连翘、生石膏、银花、绿豆衣、玄参沙参、生甘草)。

十、血淤经络 风团暗红或紫红,病变部位多在腰围或表带压迫等处,兼有口唇色暗,口干不欲饮,脉细涩,舌跃淤点或淤斑,苔少。治宜活血祛风法。方用通经逐淤汤加减(桃仁、赤芍、川芎、地龙、皂刺、刺猬皮、荆芥、防风、当归、刺蒺藜)。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87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