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懂(吴茱萸汤的医案)吴茱萸汤方证解析,吴茱萸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2022-11-16 05:26:05  阅读 170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本文目录

吴茱萸汤组成】

吴茱萸3g 生晒参(另)6g 大枣(掰)4枚 生姜 18g

一篇读懂(吴茱萸汤的医案)吴茱萸汤方证解析,吴茱萸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吴茱萸汤方歌】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吴茱萸汤方解】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主治】

(1)胃中虚寒,食谷欲吐,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千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医案】

刘翁,年古稀,体胖。每届天气变化,遂发头痛,而以巅顶为烈。追问病史,罹患高血压10余年。近因烦劳,头痛增剧,时时吐涎,口淡不渴。刻诊血压160/90mmHg,舌润质淡,脉弦细而滑。自述每服凉药则胃中不适,而服温药则安然。细思脉证,与《伤寒论》吴茱萸汤证较为合拍。遂拟党参30g,吴茱萸6g,大枣5枚(切),生姜10g。药进3剂,头痛吐涎渐减。上方加藁本10g服5剂后,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改用吴茱萸3g(轻捣),生姜5片,大枣5枚(切),砂仁皮3g,沸水冲浸,当茶饮之。一月后追访,头痛未再发作。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医案分析】

密切受“天气变化”影响而发病者,多属风、寒、湿三邪,尤其寒、湿之邪。“巅顶为烈”,厥阴头痛是也。“近因烦劳,头痛增剧”,病情可能兼有虚的因素。痛的同时,“时时吐涎”,有痰饮?口不渴,苔不腻,只是怀疑(所谓“怪病多痰”,就是因为痰有时致病后留下的证据很少。原因难找之病,故曰“怪”)。也可能是脾虚不能摄涎,毕竟前面就怀疑他有虚。“脉弦细而滑”,脉象对于普通医生而言,多数时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仅凭脉“滑”一点就说有痰饮,有痰饮时苔腻或滑比它更直观、常见一些。细脉既见于虚证,又可见于实邪阻滞,难以判别,弦脉似于紧脉,除非十分明显,否则也只能作为参考。“每服凉药则胃中不适,而服温药则安然”,此病证必为寒性,与前面的受天气变化影响相印证。

联合起来看,寒、巅顶痛、吐涎沫,正与仲景的吴茱萸汤证其中一种十分切合。《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而此方是百分百的温热方,后世也确实经常拿来治厥阴头痛获效,盖吴茱萸本厥阴经之药。作者忆此条文,用原方3剂见效。加一止巅顶痛治标的藁本,又5剂而愈。

至于为何寒滞厥阴经之头痛在巅顶,而又为何经常导致胃之干呕或脾气失摄之吐涎沫?目前多从循经来解释,可能稍有牵强。寒为阴邪,而肝经起始于足,足在下属阴,为什么寒凝肝经不以足痛为主呢?但此方疗此类症状群有效,确是大家不争的事实,似乎是辨症状群施治的经验医学特点吧。古代中医有“证”字无“症”字,但以前“证”的本义却就是“症”。中医现代含义上的“证”才提出几十年,其实与古代的病因病机含义差不多,只不过变得更洗练了,叫做“多病机的综合概括”。仲景的很多方子都是针对稳定伴随的症状群施治的。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经方,后人在经方与症群间再搭两座桥,那就是病机以及能消除病机的中药功效。讲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先把明确的经验先继承下来再说,先“知其然”,能用起来。再尽量“知其所以然”,实在不行也不妨碍我们解除民众痛苦。很多人不知电脑运作原理,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它。

仲景条文,凡述症状者,绝非仲景想象所得,皆是真实记载,切莫从怀疑其症状上下功夫。其相应所配之方,皆于此一类症状集合之有效者也。凡仲景言“XX方主之”,多是认为此方于此证(症)最为切合。凡言“宜XX方”,即应体会此方所体现的治疗思路,此一类的方皆宜也。教材所收之方,三有其一来自仲景,故学方剂,《伤寒论》不可不熟读。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吴茱萸汤的论述

吴茱萸汤《伤寒论》二类方

主治

病机与证候分析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阴虚失温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干呕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满闷

浊阴循肝经上犯─颠顶头痛 脾不升清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伤寒论》当中主治涉及到三经,它是三经寒邪,也就是说,用它,阳明呕吐,寒在阳明的呕吐,在厥阴的头痛,少阴的吐、利,分别有三条。所以开始有些人怎么都用这个方,一方治三经,这是要理解的一个重点。

另外,方中的吴茱萸,使用的作用,和人参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这个方虚寒为主,有虚,应该是人参为主,也有这个看法。归纳一下,吴茱萸汤在三经中间的一个作用,都是针对的阴寒之气上逆,从病机分析的重点,围绕着阴寒之气的上逆。

吴茱萸汤用药,特别u要注意生姜的用量,生姜的用量在仲景用法里,可以说是很突出的用到六两,哪怕是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生姜用量够大了,五两,在方中最大。而这个方里用到六两,说明用它的降逆作用,是用得很突出了。因为生姜凡是用来降逆,用量都比较大。有这个特点,降逆量是比较大的。这是吴茱萸汤学习当中,一个病机的分析,一个用药特点。这始重点掌握的。

对于病机分析,因为涉及到三条,我们下次再谈。

吴茱萸汤病机与证候分析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阴虚失温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干呕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满闷

浊阴循肝经上犯─颠顶头痛 脾不升清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上次谈到温中祛寒里的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在《伤寒论》,它有三条,(1)阳明病,食谷欲呕。阳明中焦虚寒,胃气上逆,呕吐,往往伴随吞酸。(2)中焦虚寒的胃脘痛,喜温喜按,这个是中焦虚寒的共同特点。(3)阳虚失温的胃寒肢冷,也是一个共同特点。吴茱萸汤中焦虚寒的一些基本特点。但它偏重于浊阴之气上逆。所以作为阳明病的,涉及到胃气虚寒。食谷欲呕再加上吞酸特点,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气虚寒。

厥阴篇的厥阴头痛,伴随浊阴上逆,吐涎沫,干呕,吐涎沫,循肝经到颠顶,浊阴之气,可以头痛干呕,吐涎沫。从病机本质来看,是肝经的浊阴之气,循经上逆造成的。所以这个方也常用于头痛。

比较不好理解的是,少阴病,手足逆冷烦燥欲死,吴茱萸汤主之。手足逆冷它当然还不是厥逆。因为阳气不能布散,阳虚失温,脾胃中焦主四肢,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烦燥欲死从来在多数的解释,是认为头痛,浊阴之气上逆,呕吐就产生这种症状出现,伴见心烦。也有些解释阴寒内盛以后出现阴。所以这个证候分析并不统一。但是这三经的病理,浊阴之气上逆,肝胃之气的上逆,是共同的。治法需要降浊阴之气上逆。这是从各个病机共性当中归纳的。

我自己有个看法,我认为由于它有手足逆冷,放在少阴偏里还是作为一种鉴别诊断。和少阴病的四逆汤的一种鉴别诊断,因为作为少阴病心肾阳虚为主的。这个方从它的主治到功效,针对心肾阳虚这点并不突出,这个供参考。

从少阴、厥阴、阳明这三条,它浊阴上腻的共同点还是说得通的。所以归纳气来,吴茱萸汤的病机特点是肝胃虚寒,浊阴之气上逆。胃是引起一种胃气上逆,肝胃不和,虚寒型的胃气上逆,肝胃不和。肝是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表现在头痛,干呕,吐涎沫。

治法

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由于室内寒,温暖肝胃时兼补法,温补结合。同时突出用药反应在降逆止呕上。

方义分析

君 吴茱萸 温胃暖肝

行气止痛

降逆止呕 臣 人参 益气健脾 佐 生姜 温胃祛寒

降逆止呕

宣散水气 大枣 益气健脾

吴茱萸是辛热的,能归肝经,肾经,脾胃经。所以它有温肝作用。既能温肝,又能疏肝。既有温胃作用,又能降逆。所以它对肝胃虚寒的寒,能温肝胃祛寒。主要祛里寒。

胃气上逆,肝经浊阴之气上逆,它又擅长于降逆,通过降逆达到止呕作用。通过降逆使肝经浊阴之气不上逆下行。解除吐涎沫、头痛。

人参体现了益气健脾,配合吴茱萸是温补结合,治疗肝胃虚寒。生姜大枣结合起来,有调和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

生姜在这方里,用量最大,用到六两,是集中体现了吴茱萸汤有较大的降逆作用,特别降逆止呕,吴萸生姜相配,降逆止呕力量很强。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组合。因此吴茱萸汤里,吴茱萸生姜的组合,再联系到后来,后面的当归四逆汤,常用的一个加减方。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它偏偏加这两味,也突出在于从温经散寒,肝胃浊阴之气上逆,降逆止呕成为一个突出功效。吴萸生姜搬到那个方里,那个方马上又温经寒为主的,像治里证的,肝胃不和,浊阴之气上逆,作为它治疗主要方面的。这也可以体会到,这两个药一个结合产生的协同作用。

吴茱萸汤虽然药味不多,但温肝暖胃作用很好。特别在降逆止呕方面。临床上用于头痛、呕吐,用于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报导很多,用的病例是很多的。这是吴茱萸汤的方义分析,包括治法。

前面三个方,体现了个各自的治法和针对病机的不同。理中丸比较标准的中焦虚寒证,是一种基础病机,基础见证。针对中浆虚寒,比较标准的。小建中汤,是中焦虚寒基础上,正虚方面又有了由于阳气不足继发的阴血不足。同时脏腑上在中焦脾胃的基础上,涉及到肝脾不和。所以它治疗的重点,中焦虚寒,阴血不足,肝脾不和,这种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疼痛有时可以拘急疼痛,这个方面为主。它功用都是温中补虚,但突出在和里缓急。理中丸是温中补虚,健脾益气。它标准温补结合。这吴茱萸汤体现了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它侧重点不同。

临床使用

辨证要点

颠顶头痛,半夜转剧,天明渐减,痛时欲吐,四肢欠温,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迟。

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疼痛伴随着欲吐或者呕吐,伴随浊阴之气上逆,四肢不温,吐涎沫,这是它主要证治要点。食谷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这是描述它的中焦虚寒,胃气上逆。主要是这两个呕吐,以及浊阴之气循肝经上逆,两类证的一个特点。

随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增加和胃降逆作用)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这类厥阴头痛往往反复发作,有些一、二十年不好。这里还要加一些虫类的通络药。虫类的祛方散寒通络的药。干姜,小茴,吴茱萸汤加一些治下焦的,也可以治肝经虚寒,涉及到少腹的疼痛。

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因为吴茱萸汤大辛大热。

相关文章:

吴茱萸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

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厥阴头痛医案

吴茱萸汤方歌方解,临床验案分享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197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