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五苓散的方解)五苓散经方医案,五苓散方歌方解,五苓散原文解读,五苓散医案,

2022-11-16 11:52:45  阅读 20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现代用量】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克,白术9克。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按:以上置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本方集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诸利尿药,重在逐内饮,泽泻用量独重,取其甘寒之性,为方中的主药,以解其烦渴,并与猪苓为伍兼清里热。复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气冲,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味配伍,解外利水,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其适应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仲景原文解读】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读】太阳病,依法治疗应当发汗,但发汗应取微似有汗为最恰当,若发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使人体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液被夺而干燥,故使患者烦躁不得眠。这种情况,如口渴想喝水时,可少喝一点,使胃气和即能愈。

如果发汗后而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是里有停饮,误用发汗而致表仍不得解的证候,则宜用五苓散治疗。

按语:里有停水本来小便不利,此时如用发汗治疗,脉仍浮而微热,表证也得不到解除。此与前边所述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相似,可互参。不过这时的消渴,主要是由于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少水的滋养,故渴。再加上误发其汗,伤失津液,则渴益甚,如饮水亦以留胃中,遂成随饮随渴的消渴证。用五苓散解表利其小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己,热亦自除。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读】发汗后而脉浮数,为病仍在外,因表热未解,故烦;水停化热,同时正常水液不能上布,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语:此亦应有小便不利症,未明言属省略。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读】中风发热,即指发热、汗出、恶风的中风证。六七日不解而烦,是说病已六七日,虽然服了桂枝汤

仍发热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是说既有发热而烦的表证,同时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里证。发热烦渴本来是五苓散方证,故与桂枝汤,不但表不解反而烦渴更甚。这种因水停不化,故渴欲饮水,水伴冲气以上逆,故水入则吐,就是水逆之证,宜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解读】太阳病,误用下法治疗,使邪热内陷出现心下痞,这种心下痞可用泻心汤治疗。但也有误下后,水伴冲气逆迫于心下而成心下痞者,患者表现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为水停不行之证,这与泻心汤证明显不同,故用泻心汤治疗则痞不解,应用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解读】太阳病,脉浮缓弱为中风脉。发热、汗出、复恶寒,为中风证未传少阳,故不呕。所以出现心下痞,是由于医者误下所致,言外之意应先用桂枝汤解外,外解后,再给服泻心汤来攻痞,此为第一段。

如果是上证未经误下,并且患者已没有了恶寒、口渴,这说明表证已除而转属阳明病了。若有小便数,则大便必硬,而有心下痞,此属津液竭于里的脾约证,即不大便十日亦不感痛苦,患者如渴欲饮水,则可以用少少给服的方法解救,此为第二段。

如果是上证未经误下,并亦未转属阳明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这种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证,则宜用五苓散治疗,此为第三段。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解读】霍乱发作初起,亦常见头痛、发热、身痛的表证。若病人渴欲饮水,为有热,宜用五苓散两解表里;若病人口中和而不用水,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解表,用理中丸主之。

按语:霍乱上吐下泻,耗人精气至烈,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热比较明显者,只有用五苓散两解表里一法。寒比较明显者,五苓散也不能用,须用理中汤(丸)先救其里。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解读】脐下悸为水动自下,吐涎沬为水泛于上,故脐下悸、吐涎沐而癫痫眩冒者,都是水饮为患,因此用五苓散主治。

【方证要点】本方证为外邪内饮,饮停化热,因成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外邪内饮证。本方在临床应用很广,不但应用急性病,而且用于慢性病,还用于急性传染病如霍乱。有人怀疑古时的霍乱不同于现代的霍乱,这是对经方不了解的缘故。梁代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外感天行,即急性传染病、瘟疫。二旦、六神、大小,即《伤寒论》中的主要方剂。问题的关键是不论什么病,只要认清有五苓散证,即可用五苓散治疗。

按:曾治一小儿患癲痫吐涎沫,每脐下跳动则犯病,服五苓散(汤)六剂而愈。一些注家多把癫眩改为巅眩或颠眩,以为头眩之属,但临床屡依本条所述用本方治愈癫痫证,足证癫眩二字无误。

【辨证要点】太阳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医案】

李某,男,47岁,会诊日期1975年7月27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肿物已2个多月,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因感左上腹痛而来门诊治疗。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查体: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5—20,白细胞3—5。血沉61毫米/小时。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未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因尚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会诊症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心下有水响,尿频涩痛,舌苔白,脉浮数,心率100次/分。此属太阳表虚兼心下停饮证,也即外寒内饮证,与五苓散加减两解表里:

猪苓10克,泽泻15克,苍术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胶(烊化)10克,生大黄3克,生苡仁3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后,小便增多,意想不到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三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沙样结石,腹部肿物消逝于无形,其他症状也全消失。追访5年未见复发。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14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