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裂推荐(黄连的功效作用和禁忌)黄连的功效和作用禁忌,黄连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2022-11-16 17:43:18  阅读 160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解毒 清热 杀虫 泻火

解毒 清热 杀虫 泻火

别名:黄莲、王连、川黄莲、川连、姜连、支连、三角叶黄连、川黄连、姜黄连、鸡爪连、姜川连、姜制黄连、吴萸黄连、酒连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胆、胃、大肠、脾经。

适用体质:气实热盛者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用法用量:2~5g。外用适量。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泻火、燥湿、清热、解毒、杀虫。

清热燥湿。苦入心,寒除热,黄连之苦,可导心下之虚热,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运转,则以茯苓黄芩代替。用于咽喉肿痛、燥热、风湿痹痛等症。

泻五脏火。若目赤肿痛,则是肝之邪热;打嗝恶心、吞吐酸苦,则是脾之邪热;胁肋胀满、灼热、心下痞满,则是肝脾的邪热;口舌生疮、有口气、唇齿燥裂,则是心脾的邪热,都属于火热内盛,阳盛阴衰,用黄连则可治之。

解毒,杀虫。用于蛔虫病、疳积、咽喉肿痛、口疮、湿疹等症。

止痢。止痢止泻宜用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一般的苦寒药都导致腹泻,但黄连性冷而燥,能降火祛湿,从而止痢。

1.清热燥湿(湿热病证) 用治湿热泻痢、湿疹、湿疮,尤以用治泻痢之功最为显著,为用治泻痢之要药,如香连丸、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本品苦寒之性甚重,尤长于祛中焦湿热,功力胜于黄芩、黄柏等同类功效相近的药物。

2.清心除烦(热病心烦) 用治心火亢盛之烦躁不眠,配伍黄芩、阿胶等,如黄连阿胶汤。

3.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用治胃火炽盛所致的多种病症。用治胃热呕吐、牙龈红肿、出血等,常配以石膏、升麻等药同用,如清胃散;若为肝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可配伍吴茱萸,如左金丸。本品清胃热功用较强。

4.泻火解毒(痈肿疮毒,热病高热) 用治火毒上攻所致之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及口舌生疮等,温热病之高热心烦、神昏谵语等, 配以黄柏、栀子等,如黄连解毒汤;亦可用治火盛迫血妄行之呕血、衄血等,配伍大黄、黄芩等,如泻心汤。本品尤善用治热毒病症。

黄连主治

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目赤、牙痛、消渴、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疔疮等症。

用于湿热壅阻、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湿浊疮毒以及心经实火、胃火上炎、肝火犯胃、血热妄行所致热毒火炽、高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亦用于胃火牙痛,唇舌及面颊肿痛、口气热臭;胁肋胀满、呕吐吞酸;心肾不交,夜不能寐;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痈肿疮毒、喉痹、发斑、发颐、耳目肿痛等,并可用于疳积、蛔虫病。传统用药经验认为,本品善清中焦湿热。现临床广泛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与肠炎、口腔颌面部炎症、肺炎、肺脓肿、肺结核、百日咳、沙眼、结肠炎、化脓性中耳尖、心律失常、原发性高血压、骨髓炎、阴道炎、宫颈糜烂、伤寒、霍乱以及外科局部感染、烧烫伤等。

黄连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黄连有解热、抗炎、抗菌、抗心律失常、降压、正性肌力作用,有利胆、抑制胃酸分泌、抗腹泻等作用,有抗急性炎症、抗癌、抑制组织代谢及抗溃疡等作用。

1.黄连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抗菌。(2)抗病毒(3)抗病原虫。

2.黄连有抗炎作用。

3.黄连有解热镇痛作用。

4.黄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小檗碱还有一定的抗心衰作用。

5.黄连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6.黄连有降血压作用。

7.黄连有降血糖作用。

8.黄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小檗碱小剂量可使动物大脑皮层兴奋,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9.黄连有松弛动脉平滑肌的作用。

10.黄连有降血脂作用。

11.黄连可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12.黄连有抗氧化作用,而达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13.黄连有利胆、抗溃疡作用。

14.黄连有抗肿瘤作用。

15.黄连还有升白细胞、镇吐、抗腹泻作用。

黄连禁忌

阴虚烦热、胃虚呕恶、脾虚、泄泻者慎服。

黄连+款冬花 古籍记载药性相反

黄连+菊花  古籍记载药性相反

黄连+猪肉  古籍记载药性相反

①不良反应可见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腹痛或腹泻加重、烦躁不安、全身关节疼痛及皮肤潮红、瘙痒、红肿或荨麻疹、体温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大小便失禁、脱肛、肠绞痛、咳嗽、喉头水肿、神志不清,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音低弱,最终导致过敏性休克。

②寒证、阳虚证、阴虚证及脾胃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

③本品苦寒性较强,易伤脾胃阳气,不宜久服。人汤剂用量一般应控制在4.5g以内。

黄连食用方法

日常用量:2~5g。外用适量;用水煎服,也可以外用,研末外敷。

1、煎服

黄连1克,合欢花、夜交藤各5g,郁金3g。水煎服,每日睡前服。可治阴虚火旺型失眠。

2、煎服

黄连2g,杏仁10g,白萝卜300g,将黄连洗净,杏仁浸泡去皮。白萝卜切块后与杏仁、黃连一起放入蒸锅,加水炖,待白萝卜炖熟后加入盐即可。润肺止咳。

3、煮粥

黄连5g,水煎取汁,将白头翁、大米各30g,加水煮至大米开花,往锅里加入药汁煮粥。食之清热解毒。

黄连选方

1.治阴虚火旺型失眠

黄连1g,合欢花、夜交藤各5g,郁金3g。水煎服,每日睡前服。

2.清热解毒

黄连5g,白头翁50g,大米30g。水煎中药,取汁,另取一锅,加清水和大米,煮至米开花,加入药汁,再煮成粥即可。能清热解毒。

3.润肺止咳

黄连2g,杏仁20g,白萝卜500g,盐适量。黄连洗净,杏仁浸泡去皮。白萝卜切块后与杏仁、黃连一起放入碗中,移入蒸锅,隔水炖,待白萝卜炖熟后加入盐即可。

4.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黄连、干姜、炙甘草半夏桂枝各9g,人参6g,大枣4枚,水煎,去渣,分5次温服,白天3服,晚上两服。

5.治大热烦躁、湿热黄疸、痢疾

黄连、栀子各9g,黄芩、黄柏各6g。水煎,去渣,分两次服用。具有泻火解毒的作用。

方一:治疗急、慢性胆囊炎

黄连15g,共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次1.5g,每日3次,开水冲服。

方二:治疗皮肤瘙痒

黄连15g,置100g50%的酒精内,浸泡40小时后,取药液涂擦患处。

方三:治疗胃热呕吐

黄连3g,紫苏叶9g,水煎服。

方四:治疗胃溃疡

黄连8g,连翘鸡内金各10g,红豆蔻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方五:治疗久泻不止

黄连、吴茱萸、罂粟壳、木香各30g。共研为细末,加面粉、米醋,调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粒,每日2次,空腹时服用。

方六:治疗吐血

黄连、黄芩、大黄、棕榈炭、白茅根丹皮、荷叶各30g。将上药分别炒焦(棕榈炭除外),共研为细末,每次1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方七:治疗糖尿病

黄连30g,天花粉135g,薏苡仁150g,茯苓125g,知母90g,麦冬60g。将方中各药装入猪肚子内,蒸熟后将其焙干,研为细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

方八:治疗小儿目赤

黄连适量。研末,水调敷贴于两足心。

方九:治疗湿热痢疾

黄连、木香各5g。共研细末,分3次吞服。

方一:治疗气虚喘咳,蛋白尿

黄芪党参各35g,白酒600ml。共密封浸泡15日后,酌量饮用。

方二:治疗慢性溃疡久不收口者

黄芪适量,研为极细粉,取适量外敷溃疡处。

方三:治疗痈、疽及甲沟炎等

黄芪60g,狼毒30g。先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食醋50ml调均匀,再加入猪板油150g,用文火熬制成膏,外涂患处,每日3次。

方四: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

灸黄芪25g,淮山药50g,山茱萸9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五:治疗心烦口渴

炙黄芪、麦冬各10g,甘草6g,共煎水取汁饮用。

方六:治疗肾炎蛋白尿

黄芪25g,炒糯米20g,糯稻根、玉米须各30g,共煎取汁饮用,每日1剂,连饮3~5个月。

方七:治疗癫痫

黄芪粉50g,鳖鱼1只。先将鳖鱼去骨,再加黄芪粉,煮熟后食盐调味食之,每日1剂,连服10剂。

方八:治疗面目四肢水肿,小便不利

黄芪15g,防己白术各10g,甘草3g,水煎服。

方九:治疗体虚,产后或病后体弱

黄芪50g,大枣10枚。用瘦猪肉适量,加食盐等调味熬汤,食肉喝汤。

方一:治疗急性痢疾,急性肠炎

黄芩12g,白芍10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方二:治疗孕妇内热,胎动不安

黄芩、白术各10g,水煎服。

方三:治疗妊娠呕吐

黄芩30~40g,加水煎成200~400ml,分次频服。

方四:预防猩红热

取黄芩9g,水煎,连服3日,每日2~3次。

方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黄芩3~5g,加水煎服,每日1剂。

方六:治疗高血压病

取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ml,日服3次。

方七:治疗痈肿切开引流

取黄芩6g,切碎晒干,放入500ml水中,煎煮20分钟过滤。然后放入无菌纱条浸泡3日,即得黄芩敷料。用时,将患处用双氧水消毒后,覆益上黄芩纱条,再覆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2次,2日为1个疗程。

方八:治疗妇女围绝经期月经紊乱

取新鲜黄芩去皮,用米灌水浸泡一夜,次日炙干。如此浸炙7次,然后研为细末,用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晾干。每日70丸,早、晚温开水各服1次。

黄连怎么吃

黄连双豆汤

材料:小红豆、花豆、黄连、半夏各10g

做法:将小红豆、花豆、黄连、半夏四味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2次饮服。

养身功效:清热化痰,解毒。适用于毒热壅盛、烦躁不安、舌苔黄腻等。

口有异味

功效:清热解毒降火  做法:黄连2克,用沸水冲泡,闷3分钟,代茶饮。可在茶中放适量冰糖,以调节口味,不可久服。

糖尿病

功效:滋阴生津,清热润燥,降血糖  做法:麦冬15克,黄连2克,洗净,放入有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成。当茶频饮,一般可冲泡3~5次。

胃脘嘈杂

功效:健脾清热  做法:炒白术200克,黄连100克,共研成粉末,神曲适量糊丸如黍米大。每服百余丸,姜汤送服。

腹泻不止、肠胃不消化、肚脐刺痛

功效:清热燥湿  做法:黄连、吴茱萸(炒)、白芍各30克,研末,以面粉加水制成绿豆大小的丸粒,每次20丸,空腹用米汤送服,连服3天。

失眠(心火炽盛型)

功效:清心降火,除烦安神  做法:黄连3克,黄芩6克,芍药10克,放入锅中,加水浓煎取汁,再加入阿胶15克烊化,稍冷后放入生鸡蛋(2枚)液再煮5分钟即成。早晚分服。

糖尿病(肾阴亏虚、胃燥津伤以及燥热伤肺型)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益气,降血糖  做法:黄连3克洗净,晒干或烘干,切成薄片,放入纱布袋中并扎口。山药30克洗净,除去须根,连皮切成薄片,与黄连药袋同放入砂锅,加足量水以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早晚分服,吃山药片,饮汤汁。

黄连+柴胡 增强疏肝解郁功效

黄连+黄芩增强清热燥湿功效

黄连+木香增强行气导滞功效

黄连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燥、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连解

黄连∶味大苦,性寒而燥。为苦为火之味,燥为火之性,故善入心以清热,心中之热清,则上焦之热皆清,故善治脑膜生炎、脑部充血、时作眩晕、目疾肿疼、 肉遮睛(目生云翳者忌用),及半身以上赤游丹毒。其色纯黄,能入脾胃以除实热,使之进食(西人以黄连为健胃药,盖胃有热则恶心懒食,西人身体强壮且多肉食,胃有积热故宜黄连清之),更由胃及肠,治肠 下利脓血。为其性凉而燥,故治湿热郁于心下作痞满(仲景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皆用之),女子阴中因湿热生炎溃烂。

徐灵胎曰∶“苦属火性宜热此常理也。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是故热气目痛、 伤、泪出、目不明,乃湿热在上者;肠 、腹痛、下利,乃湿热在中者;妇人阴中肿痛,乃湿热在下者,悉能除之矣。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而两得焉。”黄连治目之功不必皆内服也。愚治目睛胀疼者,俾用黄连淬水,乘热屡用棉花瓤蘸擦眼上,至咽中觉苦乃止,则胀疼立见轻。又治目疾红肿作疼者,将黄连细末调以芝麻油,频频闻于鼻中,亦能立见效验。

黄连药用部位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状茎细长柱状,常有数个粗细相等的分枝成簇生长,形如鸡爪2.节多而密,生有极多须根,在栽培时有时两节之间的节间伸长成较细而光滑无根的杆状部分,栽培上俗称“跳杆”、“过桥”或“过江枝”,外皮棕褐色,折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金黄色,味极苦。叶片坚纸质,三角卵形,长3~8厘米,宽2.5~7厘米,3全裂,中央全裂片有小叶柄,裂片菱状窄卵形,羽状深裂。春季开白绿色小花,花葶1~2条,高12~25厘米;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中央裂片羽状深裂;萼片5,窄卵形,长9~12毫米;花瓣小,倒披针形,长5~7毫米,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长3~6毫米;心皮8~12,有柄。瞢荚果长6~8毫米,有细长子房柄,8~12个集生于增长的小花梗上。

黄连选购保存

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应使水分干透,并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并注意防防潮、发霉。

黄连地道产地:四川、湖北两地品质最佳。

张廷模中药学讲稿关于黄连的论述

下面我们介绍清热燥湿药的具体药物。清热燥湿药前面有三味药物:黄芩、黄连和黄柏,是这一节药当中的重点,要求掌握的。其他的几味药就要次要一些。第一味(是)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黄芩,用它的根,这个根生长的时间如果久一些,尤其是它的根的上部,中心的部分就腐烂掉了,空的,只有外面,象这种一般把它叫做枯芩。就有的商品药材当中把生长的时间比较短的,尤其是这个根的下部,它比较坚实,所以有的把它叫子芩,今后我们在一些处方里面见到了,实际上它都不得是黄芩,同样是根,不同的部位,只是生长的时间长短而出现的不同药材的,性状上有一些区别。而枯芩比较(来说),它中心是空的,轻一些,而质地没有那么坚实。

另外一个,黄连。黄连是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用黄连这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来入药。那么这个黄连呢,它有不同的品种,我们书上首先一个是草本植物黄连,在植物学上它名字叫黄连的这种,它主要产在过去属于四川的东部,实际上是现在属于重庆市的,比如说巫溪县,巫溪、石柱县这样一些(地方)。只因这类黄连呢,下面它是几枝连在一起,把这须根去掉,就象一个鸡爪状,所以把这种就叫做鸡爪黄连。第二个品种,三角形黄连。这种黄连它下面只有一个独根,它不会分枝,这个根茎(是)一枝,长得比较粗大。这种主要长在四川的以峨眉山为中心的一些地区。所以这个过去认为质量是最优的,但是它的产量很少,现在已经不多见。所以产量大的,大量的就是把黄连的第一种,所谓的鸡爪黄连。那至于云连呢,就更小一些,根茎更细小,一般认为质量比较次一点。

下面的黄柏,黄柏是芸香科的乔木植物的树皮。它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植物:一个是来源于芸香科的黄柏树,这个树皮呢剥下来以后它的黄色要淡一点,这主要产在东北地区,所以又叫关黄柏。这个黄皮树呢主要产在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很多地方,它颜色深一点,金黄,颜色要深一些,一般称为川黄柏,都是等同的作为药用。那么这三味药呢,它的药材因为都带有很明显的黄色。比如说川黄柏,它是金黄的,关黄柏要淡一点。黄连的心里面也是金黄的。那么黄芩呢,黄色要淡一点。所以习惯上在中医药界把这三个药由于它们的功效、性能很相近,就统称叫做三黄。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它们常常在很多方面是相须为用的,是配伍在一起,同时使用。所以这三个药,学了以后,一般的教学大纲上都要求对三味药进行比较。为了我们方便对这三个药进行比较,我们在介绍性能、功效、主治的时候,我们就一并,一块介绍,这样同时也就比较了。

这三个药呢它们都有三方面的功效,主要的都有三方面的功效,它既是清热燥湿药,又是清热泻火药,又是清热解毒药。要注意的是在很多书上习惯把中药的功效都组成,四个字一组。所以常见的,比如说这个黄芩,黄连和黄柏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把泻火和解毒连在一起,但是大家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这个前面的清热燥湿呢,当然是个独立的功效;泻火呢,就是清热泻火,解毒就是清热解毒。因为在第一个功效里面已经用了清热两个字,在后面的两个功效,第二和第三个就可以不用清热,避免文字的重复,实际上它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如果把清热二字省掉了,合并在一起,就是泻火解毒。我们现在呢,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能够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功效,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逗号,就没有沿用那个四字,四个字组在一起的这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它是三种主要的功效。

那么这三个药第一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注意这三个药,一,它们的功效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不管黄芩、黄连和黄柏,我们前面讲概述当中,谈到的那样一些湿热病证,比如说暑湿、湿温,胃肠的湿热,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泻利,或者痔疮肿痛,湿热在肝胆引起的胁痛、黄疸,或者是耳道流脓,因为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也是与湿热病证有关。

比如说膀胱的湿热,下焦的湿热,湿热淋证,湿热带下,或皮肤的湿热疮疹,以及湿热的痹证,严格的讲,这三个药应该都可以应用,在古方里面,都能够找得出一些方剂作为佐证,所以这三个药相同的地方:

一,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用于多种湿热病证,这是共性。但是在共性当中呢,这三味清热燥湿的药,它们每一味药主治的湿热病证又有最佳的一些适应症,所以又要相互区别。这个黄芩在治疗众多湿热病证的同时,它与另外的两味药相对而言,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湿温病当中,它相对比黄连、黄柏多用。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湿温病本身是一个温热病,那么它病变的部位呢主要是在中、上焦,主要是中焦,还涉及上焦。那么黄芩的作用的主要部位也是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是它的主要的作用部位肺,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其实黄连也是作用于中上焦,它清火胃,但为什么黄连可以用于温热病、湿温病,但不象黄芩那么重要用得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般很多书上说的黄芩能够退壮热,就是有良好的退烧作用。作为一个温热病、湿温病也如此,都有明显的体温升高,都有发热,所以黄芩是一个退热的良好的药,在这方面它比黄连,比黄柏作用都好,这个温热病发烧、发热,按照中医的术语那就是发热,它能够退热,而古人认为是退壮热。壮热就是高烧,高热,主要黄芩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特点,有这个优势。所以在一般的中药书上呢,应用黄芩,第一就是列的湿温,再结合大家学温病学里面,有很多治湿温病的方里面都用了黄芩,就是这个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它有退壮热的原因。至于其他的,比如说它治疗湿热的泻痢可能不如黄连,但是它能用,作为黄连的辅助药。那么治疗黄疸淋证可能它不一定能够赶得上黄柏,但是它可以和黄柏同用,作为一种辅助,所以它能够广泛的使用。这是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芩相对来讲,湿温病用得多,这是它主要的一个特征。那么(对)黄连来讲呢,它重点也是除了广泛可以用于比如刚才的淋证,湿温病也有用黄连的,湿温、暑湿,淋证,黄疸等等湿热疮疹都能用。但是它的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最常见的就是湿热痢疾。所以黄连是中医治疗湿热痢疾的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或者说是一个首选的药物。我们在讲总论的时候(讲)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物历用不衰,用之有验,就举了黄连之例,就是治疗的痢疾。中医对痢疾的认识它既可以称为湿热痢疾,也可以称为热毒痢疾,因为痢疾本身它属于热毒证,有的还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传染的情况。比如疫毒痢,症状还重,所以有时候还叫做热毒痢。但是痢疾的排泄物秽臭,符合中医湿热致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湿热痢疾。所以这两种称呼实际上都可以,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它的病因。黄连呢,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痢疾都相当好,所以一直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治疗痢疾,黄连就是经常选用的,或者首先选用的一个药。最简单的就是香连丸,黄连和木香。因为痢疾有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呢,就是想排便又不通畅,一种很难受的下坠的紧迫感。至于治疗这个呢,主要是大肠的气滞,加一点木香呢,行气导滞,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那么痢疾呢,有便下脓血,便下脓血就有瘀滞,有时候还可以加一点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所以前人说治疗痢疾行气则后重除,活血则脓便愈。也就是说以黄连这一类药为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少量的配伍一点行气活血的药物来使用。所以黄连在众多的湿热病证当中,它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湿热痢疾多选用。当然如果是胃脘有湿热引起的痞满,黄连也比其他两味药用得多一些。就是它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为主。那么黄柏呢,它主要则偏于下焦,但是它也是用于多种广泛的比如说黄疸、痢疾、淋证、带下,甚至于湿温病不是不能用,也有用的这种先例,相对来说呢,它用得更少一些。那么黄柏呢,它主要用于下焦的比如说黄疸、带下,以及体表的疮疹,或者湿热痹证,这些方面相对用得多一些。湿热黄疸栀子柏皮汤,张仲景的(方)和前面的栀子一起配伍治疗,痢疾也可以用,但是不如黄连。淋证呢,可以用,也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妇女的湿热带下,(黄柏)比黄芩和黄连都用得多,今后的易黄汤这一类的。如果外用于湿热的疮疹,黄柏外用,这药也可治湿热的痹证,比如今后的四妙散,这样的一些。所以总之一句话,它偏于在下焦,就是以黄疸、带下这样的病为主。但是其他的它同样也可以使用,这就是在清热燥湿方面,相同当中又有不同,同中有异,先讲共性,然后讲三个药的个性,这就是在第一个方面。

第二,这三个药都能够清热泻火,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它就应该有我们第一节药学的那样一些内容,它可以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能够清气分热,然后就是清脏腑热,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说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对于黄芩来说,它清气分热的作用最好。相对来说,也用得最多,比另外两味药。这个也是因为刚才讲的两个原因,因为气分热主要是在中上焦,尤其与肺的关系很密切,黄芩的作用部位在肺胃,这是它主要的作用部位,但是更重要的是还是退壮热。温热病,气分热,热盛的时候,这里和石膏、知母这些也可以用。不管它是一个苦燥的药,这是从清气分热的角度,黄芩作用好,用得多,主要是因为能够退壮热。那么在清脏腑热当中,黄芩是长于清肺热,常常可以用于肺热咳嗽,配伍其他的一些清肺止咳的药。单用比较轻的,比如说咱们讲总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清经散,单用一味黄芩,古人就治疗肺热咳嗽。所以清脏腑热它主要是长于清肺热。另外呢,如果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呢,黄芩还长于清少阳热。所以热在少阳,寒热往来,常常和柴胡配伍在一起,共同和解少阳。所以黄芩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就有三方面要注意:它相对来说,长于治疗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另外长于清肺热,可以治肺热咳嗽;另外可以清少阳热,可以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这是对于黄芩。那么对于黄连来说呢,它主要也是在心胃,黄连就长于清心热,清胃热,所以这个心热炽盛,心烦不安的一些热证,黄连比另外二黄用得多。另外这个胃热引起的呕吐,或者多食善饥,胃热盛,消化就快,经常觉得肚子饥饿的状态,进食比较频繁,比较多,胃热善饥,这个也常常用黄连来清泻胃火。所以黄连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它对于温热病气分热就回避了,它有一点作用,可以用,但没有优势,主要就是杂病当中的脏腑热证。当然在温热病当中用黄连,主要也是考虑到它的清心热,前面的栀子,烦燥不宁的这种情况,把它和清脏腑热结合起来,所以作为清热泻火药,黄连主要就在心胃。那么黄柏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呢,它主要是泻相火,退虚热。可以在退虚热的同时写上泻相火这三个字,这个也是在其他有的书上明确提出来的,这是从古到今都比较强调(的)。什么叫相火?相火是相对于君火而言的,心为君主之官,心火就是君火,那么辅助君的一些脏腑就称为相。实际上说的相火呢主要是指的下焦,肝肾之火。肝胆的相火呢,可能是一个实证,黄柏可以用它来泻相火。另外也可能是虚热,阴虚火旺,虚热。那么黄柏又可以退虚热,和前面的知母在退虚热方面,就是一个相须的(配伍),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所以黄柏作为清热泻火的药,主要是清泻肝胆,或者说肝肾。肾呢没有实证,是虚证,所以相火一般是在肝胆,实证的也有。在肾的一般就是滋阴,就是退虚热了。这个也属于这个(范围),我们把它放在清热泻火这个内容里面。所以是今后学知柏地黄丸这一类(方),就是用的黄柏这一个特点,这是第二。也是先说它们相同的,都能够清脏腑热,都是清热泻火,或者说都有一定的清气分热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同。

第三,都能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但是这三药当中,相对来说,黄连的力量要强一些。因为前人认为这个热毒疮疡可能与心经的热毒炽盛有关系,里面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一般认为广义的讲疮疡的肿痛与心经的热毒有关,黄连长于入心经的。所以清热解毒,治疮疡的,痈疽疔疖的作用比黄芩和黄柏要好一些,要强一些,也比较多用。

那么黄芩和黄柏谁强一点呢?可能这个不好比较,可能都差不多。这个也没有专门有人在这方面进行比较,所以我们也就可以回避,因为这个很难把它做到定量。所以这三大功效呢就这样子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除此以外,黄芩还有另外的功效,凉血止血,或者有的书上还能清热安胎,凉血止血,清热安胎。所以黄芩还常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就象前面我们学的栀子一样,对一些出血证也常常用。有的因为胎热引起的胎动不安,或者胎漏下血,黄芩可能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一方面它与凉血止血有一定的关系,它减轻出血;另外前人在长期使用当中,黄芩对于孕妇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用了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所以相对来说非常安全,所以慢慢的就认为黄芩是一个清热安胎的药,就告诉医生遇到了因为热引起的胎动不安黄芩可以使用,很安全,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功效。但是安胎是不是真正就是一个功效呢?古来就有一定的争论,因为黄芩本身功效比较多,所以我们就把黄芩的清热安胎放在此外,作为一个参考,同时也是避免学术上的争议。到底安胎是一个什么作用?安胎就应该有广义性。凡是这个胎动不安,它都应该有好处,但是不是黄芩(也如此),比如说胎动不安最多的还是肝肾虚损,肝肾亏虚,那么黄芩是不适合的。黄芩只是因为热邪扰动了胞宫而出现了这种胎漏下血,这种有实热的可能更加适合一些,所以我们这样子来处理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这样学了以后,我们如果要大家来比较三黄,那就按我刚才讲的这个:这三黄,一,能清热燥湿,怎么怎么怎么。但是某一个药黄芩怎么样,黄连怎么样,黄柏怎么样。二,都能清热泻火,都能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或者脏腑热证。但是其中的黄芩长于清气分热,用得比较多,而且能清肺热,清少阳热;黄连主要清心胃热;黄柏呢是泻相火,退虚热。三,都能够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疮疡,其中黄连作用比较强,应用比较广泛,在疮疡肿痛当中。所以三黄真正要比较,这样子才把它们的相同、不同(进行比较),然后再讲。此外,黄芩还有凉血止血和清热安胎的功效,还可以怎么怎么,这样子回答就非常完美。但是有一些比较的书上条理很不清楚,把什么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完全都混在了一起。比如说黄芩清热燥湿,长于入肺经,怎么怎么。但是入肺经它在清热燥湿方面呢实际上表现不是很典型,所以我们按照刚才那种表述的方法就比较条理化了。这三个药呢都是比较典型的苦寒药,所以有的时候要炮制。比如说黄芩用酒来炒,可能也会降低它的苦寒性质。尤其炒了以后比如说认为清上焦热,它更好的能够作用于上焦。这种情况其实黄芩炒从现在的角度(看),其实也是破坏里面的酶,它的有效成分黄芩甙能够便于贮藏,便于保存。黄连呢,也是用酒来炒的,降低它的苦寒性质。有的用姜汁来炒,比如说胃热的呕吐,认为增强它清胃止呕的效果。黄柏常常用盐来炒,因为盐长于入肾,用来退虚火,泻相火,尤其是退虚火,用盐水来制,这个也是适当的注意。其实这个使用注意也是共同的规律,差不多,这是关于三黄的问题,也是这一节的重点的药。

相关文章: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黄连的临床应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25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