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错过(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2022-11-16 20:00:44  阅读 173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均为栽培。附子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23方次,《金匮要略》入26方次。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均为栽培。附子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23方次,《金匮要略》入26方次。

【药物特点】附子辛、甘,热。有毒。入心、肾、脾经。功效与作用: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主治太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湿病,中风病,历节病,虚劳病,胸痹病,心痛病,腹满病,小便不利病,水气病,便血病,肠痈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等。

怎么可以错过(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附子临床应用】

(一)治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中虚表虚证

(1)桂枝加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附子在桂枝加附子汤中,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附子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中,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2.太阳病变证

(1)肾阳虚证

干姜附子汤证

证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61)。证质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治用干姜附子汤。方中大辛大热的姜附同用,以急救回阳,待阳长阴消,阳气归根,则阴气自敛,寒邪自消。附子生用,破阴回阳之力更强。本方煎煮1次,顿服,意在使药力集中,回阳效果迅速。

茯苓四逆汤证

证见:烦躁,肢厥,脉微细(69)。证质为少阴阳虚,阴液不继。治用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由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方中四逆汤回阳救逆,以顾肾本;人参壮元气、补五脏、安精神、益气生津。人参配四逆汤,于回阳之中有益阴之功,益阴之中有助阳之效,茯苓重用,取其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渗利水湿之功,助姜附温阳利水以消阴翳,合人参壮元气,安精神以止烦躁;诸药合用,共奏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之效。

③真武汤证

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目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82)。证质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用真武汤。方中炮附子温振少阴阳气,肾阳复则下焦气化启动,自能蒸腾水邪,使水有所主;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制水,使水有所制;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脾机运转则水湿下渗;生姜宣散水气,助附子布阳;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并制姜、附燥之性。五味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2)阴阳两虚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证见:恶寒,脉微细,脚挛急(68)。证质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治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中芍药苦寒,养血敛阴;甘草甘温,补中缓急,酸甘相合而化阴。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得甘草之甘,辛甘化阳;且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和,三味合用,共奏阴阳双补之妙用。

(3)痞证

附子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附子在附子泻心汤中,性味辛热以温经复阳固表。

3.太阳病类似证

(1)桂枝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附子在桂枝附子汤中,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桂枝附子汤证亦见《金匮要略》中的湿病之风湿表阳虚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2)白术附子汤证

证见: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大便坚,小便自利,脉浮虚而涩(174)。证质为风寒湿邪,困滞肌腠骨节,表阳亏虚。治用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之半量去桂枝加白术汤。方中白术与附子相伍,温经复阳,逐皮腠间寒湿;生姜辛温,以助术附之散寒除湿;大枣、炙甘草益气调中。去桂枝者,因风气已除,膀胱气化已正常,恐其发散太过。全方共奏温经助阳,散寒除湿之功。

白术附子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湿病之风湿表里阳虚湿气偏盛证。属异病同法之例。

(3)甘草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甘草条)。

附子在甘草附子汤中,合白术温补脾肾之阳气,散寒祛湿而止痛。

甘草附子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湿病之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属异病同治例。

怎么可以错过(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二)治少阴病

1.少阴病本证

寒化证

(1)四逆汤证

证见:脉微细,但欲寐,自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欲吐不吐(323;324)。证质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治用四逆汤。方中附子温肾,干姜温中散寒,两药合用,增强回阳之力;炙甘草温补调中,三药相须为用,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

(2)通脉四逆汤证

证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317)。证质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用通脉四逆汤。方中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干姜,以大辛大热之品,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面赤,加葱白宣通上下阳气;腹痛,加芍药缓急止痛;干呕,加生姜温胃降逆;咽痛,加桔梗利咽止痛;利止脉不出,加人参大补气阴,以救阴竭。

(3)白通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葱白条)。

附子在白通汤中,配干姜破阴回阳。

(4)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葱白条)。

附子在白通加猪胆汁汤中,伍干姜破阴回阳。

(5)附子汤证

证见: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304)。证质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用附子汤。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祛湿止痛;与人参相伍,温补元阳以扶正祛邪;配茯苓、白术健脾除湿,佐以芍药活血通络止痛。五药相合,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效。

2.少阴病兼变证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附子在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温经扶阳。

(2)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附子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温经扶阳。

3.少阴病疑似证

四逆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在四逆散方后云:“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意指如果见腹中痛,为阳虚水动于中,加附子以振中阳。

(三)治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梅条)。

附子在乌梅丸中,合干姜、细辛、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味温以祛下寒。

(四)治霍乱病

1.中焦阳虚证

理中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条)。

在理中丸方后云:“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意指腹满由寒凝气滞,故去白术之壅塞;加附子以辛温通阳,散寒除满。

2.阳亡阴竭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猪胆汁条)。

附子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伍干姜,以大辛大热之药,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亡阳脱液证

四逆加人参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条)》

附子在四逆加人参汤中,性味大辛大热,温肾回阳。

(五)治中风病

1.头风证

头风摩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戎盐条)。

附子在头风摩散中,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手足拘急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芪条)。

在《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方后云:“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意指或体阳虚有寒,可加附子温经散寒。

3.头重眩证

《近效方》术附汤证

证见:眩晕,头重脚轻,不知食味,神疲体倦,四肢怠懒,手足不温(五-附)。证质为脾肾阳虚,寒湿所困。治用《近效方》术附汤。方中附子温肾阳;白术、甘草补脾胃;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五药相合,共奏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效。

(六)治历节病

风湿历节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附子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配白术,温补脾肾之阳气,除湿止痛。

(七)治虚劳病

虚劳腰痛证

证见:腰痛,腰脊酸痛,劳则加剧,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伴腰膝酸困,畏寒怯冷,手足不温,舌淡,脉沉微细(六-15)。证质为肾精不足,肾阳亏虚。治用八味肾气丸。方中重用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补肾中阴精,配以小量的附子、桂枝,助命门之火而温阳化气;两组配伍,填精滋肾,温肾助阳,为阴中求阳之治;从用量分析,滋肾药较多,温阳药较少,其立方之旨,又在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又配泽泻、茯苓、丹皮三味,淡渗泄浊,补中寓泻,使邪去则补乃得力,且防滋补药之腻滞。诸药合用,阴阳并补,以补阳为主,精旺而收阴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腰痛诸症自除。

肾气丸是一首温振肾阳的代表方剂。在《金匮要略》中,用在脚气病之上入少腹不仁证;痰饮病之短气有微饮证;消渴病之小便反多,小便一斗证;妇人转胞病之不得溺证。虽然病名、症状各异,但证质皆属肾阳不足,肾气微弱,所以可以用肾气丸一方通治。这正反映了仲景学说、学术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精神。

怎么可以错过(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八)治胸痹病

胸痹急证

薏苡附子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薏苡条)。

附子在薏苡附子散中,大辛大热,速破阴邪,温经通阳,散寒止痛。

(九)治心痛病

1.阴寒阻滞证

乌头赤石脂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头条)。

附子在乌头赤石脂丸中,合乌头、干姜、蜀椒四味大辛大热之品,温阳散寒,峻逐阴邪而止痛。

2.阴寒阻结证

九痛丸证

证见:心痛喜暖拒按,痛势急剧,手足不寒,形寒紧缩,舌淡黯苔滑,脉沉弦紧(九-附)。证质为阴寒浊气,痼结于内,攻冲上下。治用九痛丸。方中附子、干姜祛寒散结;吴萸开郁、杀虫、止痛;人参补中益气;巴豆温通杀虫,破坚积,逐痰饮;狼牙杀虫。诸药合用,共奏祛寒散结,杀虫温通之效。

(十)治腹满病

1.阳虚寒饮证

附子粳米汤证

证见:腹中雷鸣,疼痛如切,胸胁逆满,呕吐清水,腹部胀满,畏寒喜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紧细(十-10)。证质为脾胃阳虚,阴寒内盛,水饮内盛,寒饮上逆。治用附子粳米汤。方用炮附子温阳散寒止痛;半夏燥湿化饮,降逆止呕;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且缓急。诸药相合,辛散温通而甘补,共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止痛缓急之效。

2.寒实内结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合细辛温阳散寒而止痛。

(十一)治小便不利病

上燥下寒证

栝蒌瞿麦丸证

证见:其人苦渴,口舌干燥,小便不利,腹中寒冷,肢体浮肿,伴畏寒怯冷,舌淡胖,脉沉细(十三-10)。证质为肾阳虚弱,气化无权,水气内停,下寒上燥。治用栝蒌瞿麦丸。方中用炮附子补命门之火,温阳化气;栝蒌根、薯蓣生津润燥而止渴;茯苓、瞿麦渗泄利湿,导水下行;且茯苓配山药,健补脾土而制水。药仅五味,配伍严谨,寒凉温燥,淡渗补益于一方,虽寒凉滋燥又不伤阳气,温阳暖寒而不伤阴津,淡渗利水助阳救阳却不伤津气,共奏滋上温下,补利兼施之功。本方炼蜜为丸,药量由小渐大,如果服药后见小便通畅,腹中温暖,即为肾阳振奋,气化恢复,治疗见效的标志。

(十二)治水气病

1.正水证

麻黄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附子在麻黄附子汤中,温振少阴元阳,以助气化行水。

2.气分证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

证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腹满肠鸣相逐,手足逆冷,麻痹不仁,畏寒怯冷,身体浮肿,舌淡苔白,脉来沉迟(十四-31)。证质为阳气虚弱,阴寒凝结,大气不转,饮积心下。治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中桂枝、甘草温振上焦心阳;附子、细辛温下焦肾阳,散阴凝陈寒;麻黄、细辛、生姜辛散温通,宣畅气机,温化寒饮;大枣、甘草补脾益气。配伍成方,共奏温阳散寒,宣通气机,温化水饮之效。

(十三)治便血病

虚寒便血证

黄土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土条)。

附子在黄土汤中,合白术温阳健脾,益气摄血。

(十四)治肠痈病

脓已成证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薏苡条)。

附子在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辛散温通,振奋阳气,以行滞散结。

(十五)治妇人妊娠病

阳虚寒盛腹痛证

附子汤证

《金匮要略》原书未见其方,后世医家多认为即《伤寒论》304条之附子汤。现代临床也有运用此方治疗妊娠腹痛的案例报道,可供参考。

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名医别录》曾载其“又堕胎,为百药之长”,故后世医家将附子列为妊娠禁忌药,胎前诸病极少应用。临床非病势危急的阳虚阴寒内盛证,不可轻易使用。

(十六)治妇人产后病

阳虚中风证

竹叶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竹叶条)。

附子在竹叶汤中,合人参、大枣、甘草益阴助阳,顾护正气。

怎么可以错过(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症)制附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附子的功效与作用,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附子图片,

附子的配伍应用

①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②治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大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服。(《传家秘宝方》霹雳散)

③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④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上合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局方》姜附汤)

⑤治呕逆翻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个(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经验方》)

⑥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沦方》辰砂一粒丹)

⑦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⑧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眼,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⑨治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热),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纲目》)

⑩治脾虚受湿发肿,一切虚肿: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块),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软,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汤或萝卜汤下。(《朱氏集验医方》)

⑾治肿疾喘满,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医方》沉附汤)

⑿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⒀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咏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⒁治中风偏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简易方论》羌活散)

⒂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⒃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内,却以全附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⒄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

⒅治经侯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⒆治吐血:生地黄一斤(净洗,细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炮,去皮脐,切片子,入地黄汁内,用银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药三两为末,以地黄膏子和成剂,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空心服。(《朱氏集验医方》地黄丸)

⒇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治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22)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3)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发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长,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25)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象)。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26)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27)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28)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29)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31)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32)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饼巾2陷处。

(33)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调成膏涂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34)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35)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灰)、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耳内。一天换药两次。

(36)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37)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38)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39)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43)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44)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5)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46)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附子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3—9克,生附子1—3克,炮附子6—15克。

最小量1枚(约5克),如四逆汤。

最大量3枚(约15克),如桂枝附子汤。

2.用法 汤剂,丸剂,散剂。

按: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具纯阳之性,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为温里、扶阳、祛寒之要药。所谓“开辟群阴,迎阳归舍”,“果有真寒,无所不治”,即为此意。故亡阳欲脱,脉微欲绝者用之,可回阳复脉;肾阳不足,阳痿滑精,腰膝冷弱者用之,可以补火壮阳;脾阳不振,脘腹冷痛,水肿尿少者用之,可以温阳化气;风寒湿痹,疼痛麻木者用之,可以祛风止痛。总之,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资助不足之元阳,并可逐表里之寒湿。适当配伍,效用广泛,如配干姜,增加回阳救逆之功;配人参,可加强扶阳益气之效;配肉桂,可补益火;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可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可补阳滋阴;配苍术,可散寒除湿;配黄芪,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夹杂之证,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黄连,可扶阳泻热;配大黄,可温阳通便等。但本品性特烈有毒,故非阴盛阳衰之证不宜服用,阴虚内热及孕妇忌用。反半夏、栝蒌、白蔹白及贝母。畏犀角。

  【附子的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温中强阴,坚筋骨,又坠胎。”

珍珠囊》:“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阳虚。”

《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癲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附子的药理作用】

1.据化学分析 附子含生物碱,为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等。此外,还含有非生物碱成分。主要为类脂类成分,含量最多的是附子脂酸和由附子脂酸组成的附子磷脂酸钙等。

2.据药理研究

(1)强心: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而增强心肌收缩力,通过其强心作用,改善全身循环功能,从而救治心血管功能不全。有效成分为非生物碱成分,煎煮后一般不破坏,仍保留强心作用。

(2)镇痛:乌头碱的分解物,作用于人体后,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对黏膜及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故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局麻作用。

(3)抗炎:对实验性关节炎(甲醛性和蛋清性)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熟附片的煎剂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增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泄,减少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

(5)对某些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患者,附子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3.据动物实验 发现煎煮对附子制剂的影响如下:即在相当大的浓度范围内,固然可以消除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但在浓度再增高时,即使经煮沸2小时之久的煎液,还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和心搏停止。

4.据现代临床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心脏病水肿,肾病综合征,慢性细菌性痢疾,内分泌失调,性功能低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髓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炎等。

附子的副作用与禁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①《本草经集注》:"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纲目》:"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④《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

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有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29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