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理中汤临床治疗运用)加味理中汤的组方,理中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2023-02-04 08:55:23  阅读 164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本文目录

【理中汤组成】

生晒参(另) 干姜甘草白术各15g

没想到(理中汤临床治疗运用)加味理中汤的组方,理中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方歌】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理中汤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升降失常所致。本方证治广泛,但总属脾胃虚寒。一则失于温煦,症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或胸痹证;二则运化失常,症见腹满食少;三则升降失常,症见呕吐下利;四则摄纳无权,症见阳虚失血,或病后喜唾涎沫等。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以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为振奋脾阳之要药。以人参之补,益气健脾,以复运化,为臣药。君臣相配,温养中焦脾胃阳气,以复运化、统摄、升降之能。以白术之燥,健脾燥湿,防脾虚生湿医学|教育网整理,为佐药。以炙甘草之和,益气和中,为使药。四药相配,一温一补一燥,使脾胃阳气振奋,寒邪祛除,则运化升降功能恢复诸证自愈。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理中汤主治】

(1)中焦虚寒证。脘腹疼痛,喜得温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

(2)阳虚失血。吐血,便血,血色暗淡,面色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

(3)小儿慢惊风。形体羸瘦,目睛上视,手足抽搐,神疲食少,便溏或泻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缓弱。

(4)病后喜吐涎沫。

(5)胸痹因中焦虚寒所致者。

【理中汤医案】

秦某,女,42 岁,农民,1999年6月2日初诊。自诉因胃溃疡出血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伴食纳不佳、神疲乏力三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故求诊于我院。诊见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肢冷,腹部柔软略胀,舌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属脾气虚寒,治宜温中补脾益气、摄津止唾,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先煎40分钟)6g、益智仁9g、乌药6g。服药三剂,泛吐清水痰涎停止,纳食增加,精神亦转佳。原方继服七剂,诸症消失,纳食正常,病告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医案分析】

“食纳不佳、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华,精神萎靡......脉无力”,必有脾气虚。又“肢冷”,是脾阳虚常见表现之一。上述综合,考虑到阳气一体(即阳虚多是气虚失于温煦所致),定为脾阳虚,并不与脾气虚的判断相冲突。且“舌淡白、苔薄白,脉沉”亦是脾阳虚可见的,只是舌淡而不胖,腹亦不冷,尚属轻证。主诉胃手术后“泛吐大量清水痰涎”,脾阳虚应是胃病及手术损伤后引起的。脾在液为涎,吐清涎应是脾虚不摄津的表现。脾虚的人腹仅“略胀”,还算是轻度的,可能略有气滞,也可能是“虚胀”。《伤寒论》396条:“大病瘥后,喜唾.....宜理中丸。”理中丸又恰温补脾阳。仲景条文简略,从本案来看,虚性喜唾还正与脾阳气不足有关。从脾气摄涎看,笔者估计单纯脾气虚证也可能见此主诉。

作者在理中丸基础上,加附子补火生土。针对主诉,加摄涎治标的要药益智仁(也可能同时可治本,益智仁毕竟是温补肾阳的药)。加乌药,与益智仁配伍,便是助膀胱气化止尿崩的缩泉丸,在此方中似无必要。但其性温,加之亦无碍,本案又略有气滞,它可以理气。全方目标明确,配伍精当,数年虚证,3剂大效,10剂而愈。实证易去,虚证难补,本案堪称奇迹,可见经方历久弥坚的价值。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理中丸的论述

理中丸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焦虚寒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土不_水) 抽搐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沫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痹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于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我们教材的主治分几个部份,第一部份基本的中焦虚寒见证,刚才讲到的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像脉像,这是基本的。反应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

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这个方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胸痹往往兼夹痰瘀。这来加减组成一些复合方剂。这个方是基础方,反应基础病机。包括病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方义分析

温中祛寒

补气健脾 君 干姜 温中阳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人参 温补脾胃 佐 白朮 健脾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

是温补结合。我们教材里面谈到整个温里剂概述里,也反复强调了,温和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虚寒,是仲景时代,从他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君药,干姜,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佐药的白朮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用白朮健脾,帮助脾胃运化。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因为做为丸剂,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法迅速的话,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方义分析,过去医家有并不统一,有些认为应该人参为君,认为它阳虚,本质上还是虚,所以应该用人参为君药,这类医家意见占少数。比如成无己的解释,《伤寒》方君臣佐使,他就认为人参为君。多数的认为应该生姜为君。毕竟是以寒为主。实际上整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仲景方,可以发现,人参为君极少。人参,仲景几乎时候都不作君药。他虽然没有明确君臣佐使,从它的地位,针对很多方里用的地位,它实际上除了助正祛邪,它补气方面大多数是一个辅助地位。而当时的用方用药,作为寒证,对温这个是很突出的。这是理中丸的方义分析。

同时我们也谈到汤和丸,在力量和发挥作用方面的一个差别。

配伍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吐利),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从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也有一部份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但理中丸用药,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有时会看到参考书提到。从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

加减及附方

阳虚甚 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纳送升降失常 胃不纳谷 不欲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 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 湿滞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我们这里往往以附子理中丸做为一个代表。下面还列了一些楂曲理中汤,砂半理中汤,理中化痰丸这些。还包括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住方面用得多一些。它的特点,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加减变化

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 枳实、茯苓 枳实理中汤 出血 吐血、便血 + 黄耆、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 艾叶、益母草 固本止崩汤 吐涎沫 + 益智仁、山药 表兼风寒者 + 桂枝 桂枝人参汤

这是一些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加减方法。供参考。

相关文章:

理中汤,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虚寒呃逆

理中汤加味治疗中阳不振

理中汤(理中丸)配方,理中汤方歌方解

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丸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理中丸(汤)配方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356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