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吗(栀子豉汤的原方剂量与功效)栀子豉汤临床应用经验,栀子豉汤的组成,功效与临床运用医案,

2023-03-13 21:24:04  阅读 32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原文】

1.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梔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梔子

【原文】

1.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梔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梔子生姜

豉汤主之。(76)

2.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

豉汤主之。(77)

3.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汤主之。(78)

4.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汤主之。(221)

5.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375)

【组成】

栀子10g 豆豉10g

【煎服】

水浸20分钟,先煎栀子20分钟,再下豆豉,煎10分钟,约400ml,分两次服。

【主治】

发汗吐下后,心中懊憹,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饥不能食。

【加减】

1.少气者,加炙甘草。(栀子甘草豉汤)

2.呕者,加生姜。(梔子生姜豉汤)

3.下利者,去豆豉加干姜

。(栀子干姜汤)

4. 腹满,起卧不安者,去豆豉加枳实厚朴

。(栀子厚朴汤)

5. 食复,症见心下胀满而痛者,加枳实(枳实栀子豉汤);大便不利者,更加大黄

【禁忌】

脾气虚寒,大便溏泻者,忌之。

【类方】

1. 栀子甘草豉汤:同可清解表里,治心中懊憹,虚烦不眠。不同者,栀子甘草豉汤可补益中气,故宜于栀豉汤证兼神疲、短气之症者。

2.栀子生姜豉汤:同可治心中懊憹,虚烦不眠。不同者,栀子生姜豉汤复有止呕和胃之功,故适于栀豉汤证兼恶心呕吐者。

3.枳实栀子豉汤:同可治身热,心烦不寐。不同者,枳实栀子豉汤证为大病瘥后伤食而起,故有心下胀满而痛、拒压之症状。

4.大陷胸汤:同可治太阳病误下后邪热内陷,心中懊憹,心下疼痛。不同者,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症状较重,腹硬满而疼,与栀豉汤证之心下结痛大不相同。

5.白虎汤:同可治热烦。不同者,白虎汤证之热烦,为高热燥化,呈大烦。与本证相较,一系燥热,一系湿热,故一者口渴大饮,一者口苦不思饮。

【临床运用】

1. 治虾蟆黄(黄疸),舌上起青脉,昼夜不睡。(《圣济总录》)

2. 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小儿药证直诀》)

3. 下血,鼻衄,兼见身热心烦者。(《皇汉医学·腹证奇览》)

4. 倒经。兼心烦,夜卧不宁,按剑突下憋闷疼痛,脉滑数。(《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5. 胃痛。伴便秘,胸满懊憹,欲呕,舌苔黄腻。(《伤寒论汇要分析》)

6. 栀豉诸汤,能治轻证膈噎,所谓食管狭窄病也。(《伤寒论今释》)

7. 急性胆道炎,卡他性黄疸,心中懊憹者,急性胃及食道炎,各种热性病之出血,心烦不安、心胸痛、口内炎、酒毒证

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8. 小儿夜啼。伴躁动不安,舌红苔薄黄,指纹紫红。(《新中医》1985;3:46)

9. 进食阻塞、心烦不宁之食道憩室。(《经方传真》)

10. 外感愈后饮食不节,复发热腹胀,舌黄便闭,加枳实大黄二剂即愈。(《杏轩医案》)

【浅议】

本证为汗吐下后,表邪已解,余热未尽,郁于胸膈所致。临床使用以胸中烦热,懊憹不寐,舌尖红,苔薄黄为目标。

胸为少阳,心脏所居,热邪上扰,可出现心中懊憹,爱动肝火,烦乱不宁,似饥不饥,若有百事缠扰,难予摒弃,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及身热,头汗出,目赤,鼻衄,口苦,口臭,咽干,咽痛,眩晕,小便黄赤等心神被扰、火热上炎之症状。《伤寒论》栀豉汤共6条,叙症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等,皆由汗、吐、下后,热邪乘虚客于胸中所致。证之临床,有伤寒热陷胸膈者,有五志过极、化火扰心者,故不必究热从何来,唯以证是从。

《医宗金鉴》云:“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陆渊雷认为脑、心充血,机能亢进,故用栀子清解里热,豆豉宣散表热,表里双解,烦自止也。

心烦一症,亦有因寒、因虚、因实所致者,非栀豉汤专证也。如桂枝汤证、甘草干姜汤证、白虎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大承气汤证等。故仲圣治心烦有发汗、清热、涌吐、攻下、和解、镇静、滋阴、温阳等法,临证当结合脉证辨析,谨防误用。

胸中窒、心中结痛系邪热郁胸,胸中似有物堵,窒塞难忍,叹息频频,腹诊心下软、无压痛。临床观察,食管炎,无论返流性、放疗性,或食管为硬物所伤、烫伤,症见吞咽后食管灼热疼痛、痛及后背,胸中窒塞难忍,服本方皆效,可见胸中窒为各种食管病共有之症。

原文有“得吐止后服”一语,故有注家认为本方具涌吐功能。临床观察,多数人服后不吐,个别出现呕吐者,系邪热宣散之象,为病愈之佳兆,不需止吐,更不必惊慌。

栀子甘草豉汤证,系栀豉汤证兼轻度中气虚弱,症见短气不足以息,四肢乏力,倦怠身重,脉象无力。虚甚者,酌加党参

栀子生姜豉汤证,有注家认为热兼饮动,因而作呕。以药测证,应系素有饮疾,为热所激而上逆,属上热下寒,故加生姜温散寒饮,和胃止吐。

枳实栀子豉汤证,为大病瘥后,因劳、食复发。劳复发热属虚热,不同于外感发热,故不宜发汗以治。临床所见劳复,有竹叶石膏汤证,小柴胡汤证,补中益气汤证者。本证因伤食而起,症见身热,心烦不寐,纳呆,恶心,心下拒压。若脐腹部拒压者,可更加大黄。

【栀子豉汤医案】

1.不寐 

王某,女,68岁,哈尔滨人,患冠心病多年,冬季住海口疗养。王性暄,晨曦带领健身者学练太极拳、剑,一招一式,虽非炉火纯青,然其行可嘉,其情可敬。唯不快者,身在异乡,远离亲友,深感寂寞耳。近胸膺满闷,连续3晚心中焚热,烦躁难寐,后背疼痛,昼则症减。作心电图检查,提示V5 V6 ST段下移。王持心电图云:“地奥心血康、心得安、银杏叶片、丹参滴丸,依时按量,从未间断,是冠心病加重?抑或复增他病?”时余亦在晨练之列,望其额颐泛红,舌质如硃。询知胃纳甚好,口干思饮,大便如常,小便灼热。诊其脉,沉弦略数,触其腹,软无压痛。

凭脉论证,弦主肝,数主热。其年壬午,中运为木。如是则木郁生火,上扰心宫,故而心烦不宁,心热移于小肠,是以小便灼热。治当清、宣、滋、利,四面合围:

栀子10g 豆豉10g 麦冬15g 竹叶10g 二剂

二诊:睡眠好转,心烦胸闷不再,背痛亦止。溲仍灼热,此热邪下导之征也。

守方二剂。

药后诸症皆失。翌晨,气正神爽,身轻履捷,一动百应,俨若大将军也。

2.懊憹

李某,女,45岁,机关干部。懊憹半年余,病发时心烦意乱,胸憋心悸,如坐针毡,欲卧不卧,欲便不便,颠倒不安,不能自主,约一二时,症状缓解。初,每隔五至七日发病一次。近,日日皆发,多发于中午。某医院诊断为隐性冠心病,住院后又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治不效,遂来求诊。望其面色暗红,形容急躁,舌边尖红赤,苔黄腻。询知失眠,多梦,胸中烦热,

咳痰黄稠,口苦便秘。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柔软无压痛。

此懊憹证也,由热郁胸膈所致。治宜清宣泄热,栀豉汤系专方也。拟:

栀子10g 豆豉10g 二剂

二诊:懊憹止,继服二剂,症再未发。

3. 食管贲门炎

王某,女,30岁,本院护士。邻人恶作剧,毒死家养母鸡五只。气愤难忍,然力小势薄,不得伸张,嗳逆叹息,胸脘胀闷。未几更增心烦不宁,坐立不安,吞咽时食管至心下灼痛难忍,及于后背。消化科诊为食管贲门炎,服用螺旋霉素、B族维生素等治疗,逾月不见转机,改求中药。望其舌边尖红,苔黄白相杂。诊其脉,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懊憹证也。因气郁在胸,肝木不达,日久化火,上逆而不降,填胸扰心。治宜清热除烦,宣郁宽胸。拟栀豉汤加味:

栀子10g 豆豉15g 紫苏10g 连服三剂,懊憹不再,诸症俱失。

相关文章 :

名中医重用栀子治疗顽固性痛经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504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