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错过(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区别)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2023-03-16 00:34:13  阅读 255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原文】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

【原文】

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

汤主之.

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组成】

麻黄6g 附子6g 细辛6g

麻黄6g 附子6g 炙甘草6g

【煎服方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功效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禁忌】

1.口干、口苦,思饮、喜冷者,忌之。

2.自汗出者,忌之。

【类方】

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不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表实里虚,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倶虚,故一者无汗,一者自汗。

【临床运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1.治头痛连脑者。(《医贯》)

2. 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涎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属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张氏医通》)

2. 治肾脏发咳,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又治寒邪犯脑齿,致脑齿痛,宜急用之,缓则不救。(《证治准绳》)

3. 失音。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失音,咽微红不肿,舌质淡,脉沉细,二剂而愈。(《经方应用》)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昏厥、乏力、畏冷、健忘、脉迟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5:32)

5. 脑垂体微腺瘤;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脑垂体侏儒症;脑垂体消瘦综合征。(《当代医家论经方》)

7.阳虚癃闭。(《新中医》1977;增2:7)

8.手足厥,但欲寐,全是少阴寒证,宜麻黄细辛附子汤,而于水肿一症尤宜。(《经方实验录》)

9.附子、细辛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运用于衰弱患者之感冒、老年性肺炎、衰老者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痛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10.治乳腺炎。(《云南中医杂志》1982;1:56)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床运用:

1.水之为病,其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2.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千金翼》) .:

3.肺源性心脏病。(《江西医药》1963;7:17)

4.心律失常型冠心病。(《江西中医药》1980;4::29)

5.但欲寐。兼身无热,脉细无力。(《经方实验录》)

6.遗尿。伴面色淡黄,微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濡缓,五剂愈。(《四川中医》1987;5:23)

【浅议】

两方皆温阳解表,为治太阳少阴两感证之方,临床使用以恶寒,无汗,不喜冷,脉沉细或沉迟为目标。初发者,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得之二三日,较轻缓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本证病机为肾阳素虚,复感风寒,即太阳少阴两感证,实则外感内伤同病、外感轻而内伤重也。言太阳病者,以具有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骨楚,无汗咳喘,鼻塞涕清;谓少阴病者,表现面色苍白或淡暗,憔悴无华,精神萎靡,但欲寐,言语低微,背恶寒,手足不温,身蜷腰酸,体重水肿,小便清长,口不渴,不思冷,舌体胖、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缓,或结,或浮而无力,或两尺独弱也。多见于小儿、老人、久病、产后、经后、房后、遗精后,或有过用寒凉、抗生素、激素之病史,且病程绵长,不易痊愈。本方温阳解表,取麻黄辛温发散,以解太阳之邪,附子温少阴之阳。二者相伍,则阳气可充、寒邪可散。

“始得之”,“得之二三日”,为仲圣按日辨证之示例,亦系使用二方之区别。盖始得之,病势较急,正气相对不虚,或有头痛、身痛。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无补药,可知偏于祛邪镇痛而不偏扶正。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正气较虚而病情较缓,虽无明显虚象,然病已二三日,尤在泾谓:“寒邪不可不发,而阴病又不可过发。”故甘草易细辛,则发散力减轻,而且正气无伤。虚象明显者,可据证加人参熟地当归等补益之品。总之,本证虽云少阴里虚,然尚未至吐利清谷、肢厥脉微之阳气衰竭,故不须四逆汤救里,而宜本方表里同治。

【病案】

1. 扁桃体炎

陈某,女,60岁,海口市人,2005年12月5日初诊。扁桃体经常发炎,已逾十年。口服、注射多种抗生素,更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逶延旬日似愈,然未几依然。中药银翘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等亦屡试不验。近又疼痛月余,服罗红霉素、Vc银翘片一无反响,遂登门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晦黯,山根横纹甚显,双目凹陷,浑浊少神,佝偻其身,蹒跚其步,龙钟颇甚。咽峡不焮,双侧乳蛾略大。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询知咽痛彻颈,恶寒无汗,不发热,头痛,咳嗽无痰,夜间尤甚。纳谷无味,口不干、不苦。大便不畅,着凉即泄泻。神疲乏力,腰足酸软。诊得脉象沉细,腹软无压痛。

审脉度证,太阳少阴两感证已尽显无遗,表里皆寒诸症,一如霜叶萧森,寒风冷云。病至于此,应需温阳益气,发散寒邪,方可别有洞天。若以炎为火上之火,再投寒凉,叵测之证,恐将至焉。遵尤在泾“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之说,拟:

麻黄6g 附子10g 炙甘草6g 细辛6g 杏仁10g 党参10g 二剂

12月7日二诊:药后微汗出,咽痛止,头微痛,畏寒大减,夜仍咳嗽,舌脉如前,守方二剂。

12月11日三诊:畏寒不再,诸症均失,精神大好。求索根治之方,嘱服金匮肾气丸2〜3月。

按:阳气不足,由来已久,致寒邪羁伏,频频相顾,故用附子温固少阴,麻黄启散太阳,甘草健脾益中。复以头痛,咳嗽,阳气久虚,加入细辛、杏仁、党参,帆随风转,药因症施,方证相投,幸如所料。《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得之二三日为别。本案病已月余,应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治,因并见头痛,故将细辛一并投之。乙酉冬,余居琼疗养,左右知业医,求为之治,后相互介绍,诊者日众。经观察,多有畏寒、便溏(本地呼烂)、不思饮,舌质淡白,脉象沉细等阳虚证候。何也?余以为海南气温高,“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致阳气虚。再者,海南人至冬赤脚行者有之,以其不知寒从足下生也。盖足之三阳皆终于足,长期脚履寒凉,阳气焉能不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岂可不加珍护?奉告诸君,常食姜,暖益足,养阳之法也。

2. 过敏性鼻炎

车某,8岁。两岁始鼻塞、喷嚏,变天尤甚,经常感冒,几家医院皆谓过敏性鼻炎,免疫功能低下,杂治不愈已六载矣。2005年12月18日初诊:鼻塞,涕清稀色黄,晨起喷嚏多,不发热,不恶寒,纳可,不思饮,大便日一行,常尿床,夜卧磨牙。舌尖红,苔薄白,有剥脱,脉沉细。

审证察脉,此风热蕴肺,气阴不足证也。询知患儿出生之年,火运太过,少阳司天,厥阴在泉,主客气皆为少阳相火,禀赋火热为主,结合舌红涕黄,治当宣解为宜。拟:

麻黄6g 杏仁6g 石膏15g 甘草4.5g 蝉衣6g 辛夷4.5g 三剂

二诊:鼻塞不解,舌脉同前,守方三剂。

三诊:鼻仍塞,涕清如水,咳嗽无痰,卧则咳甚,不恶寒发热,纳可,不思饮,大便溏,日一行,舌淡红,剥苔,脉右浮细。风邪在肺,治当宣散。宣散之法,有辛凉辛温之异,连用6剂,症不见轻,反有增重之感。窃思,病分寒热,非此即彼。且测发病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由是变辛凉为辛温,拟:

麻黄6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0g 生姜6片 一剂

四诊:药后微汗出,鼻窍通,咳嗽大减,苔脉如故,原方再进一剂。

五诊:咳嗽止,大便成形。舌苔剥,脉沉细略数,为气阴两虚证,即西医所谓之免疫功能低下也。续下之治,当气阴双补,拟麦门冬汤加减:

麦冬10g 党参10g 甘草6g 乌梅10g 石斛10g 黄芪10g 苏子10g 粳米10g 红枣5枚 五剂

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初,执著于出生禀赋,火运之年,三少阳相火主令,及舌红涕黄,择辛凉以治,六剂不效,始测发病之年,方知太阳寒水外袭。改弦更张,果然中鹄。可见,诊治须遵“气之动变,固不常在”,方可应对“神用无方”。

3. 咳嗽

张某,女,73岁,哈尔滨人。着凉咳嗽多年,冬日益甚。背膂如扇,故穿厚棉背心以御寒。今至海口,虽较东北温暖甚,然亦有低温之日,是以咳嗽依然,于2005年12月26日随其侄来诊。

咳嗽月余,痰甚少,不发热,无汗出,背畏寒,四末不温,神疲气怯,口中和,胃纳尚可,大便二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年老体弱,钟漏欲歇。阳气不足,难以统营卫、肥腠理、卫外以固,娇脏是以受邪而咳,故温阳散寒乃为正治之法。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太阳少阴两感证之治方,本案虽无太阳证,然阳虚肺寒无疑。拟:

麻黄10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5g 五味子6g 二剂

二诊:一剂咳减,二剂已。阳虚气弱,非一时可复,嘱服金匮肾气丸二至三月。

4. 太阳少阴两感证

张某,女,42岁,市政府干部。戴节育环后月经过多,初颇忽视,之后腰脊酸痛,眩晕头痛,小便频数,咳则遗尿等肾虚证状接踵而至。取环后,除经量减少外,其余诸症并未消失。常找余诊治,服滋补脾肾之品,症状多可减轻。今时近立冬,气温下降,彼外出感寒,归来即恶寒不已,时欲添加衣被,不汗出,不发热,鼻塞,流清涕,吸入冷空气后眼泪如泉,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知其少阴虚弱,真阳不足,复为风寒所袭。不温其阳,何以作汗?汗不得出,邪何以解?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10g 麻黄6g 细辛6g —剂

二诊:药后微汗出,诸症解。嘱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以增机体抗疫能力。

5.恶寒

刘某,女,29岁,忻县预制厂化验员。阑尾手术后,身体恢复较差,精神一直不佳。胃纳不振,经常泄泻。近又外感风寒十余日,虽未至卧床,然神疲无力,恶寒咳嗽始终未止。服抗病毒、抗菌、解热镇痛药均不见好,遂求服中药。

恶寒无汗,鼻塞咳嗽,痰涎清稀不爽,为太阳风寒袭表之象,然脉不浮反沉细,身不热,手足凉,口干不欲饮,皆一派阳虚证状。由是观之,乃太阳少阴两感证也。当温阳解表以治。拟仲圣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

麻黄6g 附子6g 甘草6g 杏仁10g —剂

二诊:药后周身汗出,诸症随失,拟归脾丸善后之。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

延伸阅读: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临床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探讨

陈达夫教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视神经炎思想浅析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白疕”验案20则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51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