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湿热痢主方)中医治疗湿热痢疾,湿热下痢的中医治疗医案,

2022-11-16 11:11:23  阅读 16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医案一:陈xx,男,56岁,农民。1985年8月20日应邀会诊。

医案一:陈xx,男,56岁,农民。1985年8月20日应邀会诊。

现病史:原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已20年,虽不断医治,但病势日重。近来因吃瓜果过多,发生脓血痢而住院。曾服西药及注射抗生素、止痢剂,但不能控制症状,故求中医药治疗。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纯血无脓,如烂瓜汤状,每日15~20次,小便黄赤,口干渴不欲饮水,不能进食,恶心欲呕,脘腹满闷,心悸怔忡,头晕目昏,身有微热出虚汗,乏力无神。

检查:脉象沉数有力,舌质红赤,舌苔黄腻。体温37.5°C。左侧下腹部按之痛剧。

辨证:体虚胃弱,心血本虚,但因饮食不洁,胃肠损伤,湿热积于胃肠,热伤阴血,留滞不化而成血痢。证属本虚标实证。

治则:清湿热,利胃肠。

方药:白头翁20g,秦皮15g,黄柏12g,黄连10g,广木香10g,大黄炭6g,黑山楂20g,当归12g,白芍炭15g,炒槟榔12g,茯苓15g,砂仁6g,甘草5g。每日服一剂。

8月23日二诊:服药两剂病情好转,腹痛缓解,大便血少,兼有黄粪,每日5~6次。身热减,体温37.0°C,脉象虚缓,舌苔薄黄微燥,能进稀饭一小碗,继服一剂。

8月25日三诊:下痢全止,粪色稍黄而无血,饮食增加,精神好转,但仍心悸乏力,身出虚汗。脉象虚数无力,舌苔淡白,面色不泽。证属脾胃虚弱,正气未复之候。治宜调补脾胃,安中益气。方用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山药20g,陈皮10g,当归10g,白芍15g,焦山楂15g,炙甘草5 g,生姜3片,大枣6枚。连服两剂,基本痊愈而出院。

按:本证属于湿热下痢病,因患者素有风心病体质本虚,患血痢后虽连用西药数天,而胃肠湿热未能清除故病不去而痢不止。《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指出:“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方用白头翁汤清湿热凉血为主。黄连、黄柏清肠热而解热毒;秦皮、葛根清肌表之邪热;大黄炭、黑山楂、炒槟榔、砂仁清导肠道之瘀积邪热;木香、黄连治里急后重;当归、白芍炭、甘草、茯苓补血扶脾以化湿。服三剂而血痢全止。但因患者素体本虚,邪去而正伤,故以参苓白术散以善其后。

医案二:蔡XX,男,年40许。1940年冬就诊。

患者因饮酒过量,引起下痢赤白,余症及脉舌均一般。此系湿热下注,乃投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复杯而愈。

葛根18g,甘草7g,黄芩9g,黄连6g。

本方原为伤寒表证未解误下,邪热陷入阳明,古今都说是清里解表的表里剂。实为清里热为主。即如本案就不是由表转里,又无表证,其效如响,用表里剂解释,怎样也想不通。笔者常喜用此以治湿热带下,收到意外效果。前哲有云“普治伤寒杂病易”是经验之谈。近世医刊对此方治效报道甚多,但应以湿热下注为主。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213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