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会(大承气汤的组方)大承气汤方剂加减,大承气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2023-02-08 19:20:07  阅读 183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18克,

【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18克,枳实9克,芒硝18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六杯煮厚朴、枳实,取三杯,内大黄再煎取一杯,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一二沸。温服,得下勿再服。

【方歌】大承气汤救急方,厚朴枳实硝大黄,阳明实热满塞闭,迅猛通利涤胃肠。

【方解】大黄缓下,芒硝软坚,二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解析:潮热,是说热如潮涌,势甚汹涌,一身如蒸,无处不热之意。本条可分以下三段解之: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见脉迟,故虽汗出不恶寒,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气等外湿内饮的证候,因外证还在,因此还不能考虑用下法。②若汗出不恶寒,其人腹满而喘,并有潮热者,则脉迟是由于里实气血受阻的反映,这时肯定是外欲解,可攻里。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更是大便成硬的确证,则宜大承气主之。③若汗出不恶寒,其热不潮,则里热不实,不可与承气汤以攻之,即便腹大满而不通者,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不可使之大泻下。

按:水火不相容,水盛则火欲息,火盛则水欲绝。阳明病法多汗,即热极于里,津液外亡之象。表有湿则身重,里有饮则短气,其热还不甚,里尚不实甚明,此时何得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不过里实极者,则血气受阻,而脉亦迟,故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语气。其身必重、短气,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见证。后之大承气汤主之,当无此证,读者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亦说成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实属大错。试看书中论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伤寒论》第219、221两条所论与此很相似(见白虎汤条和栀子豉汤条)。但均禁下,古文词义简奥,不易理解,因不免词费细释如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解析: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证,故阳明病潮热,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试服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矢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用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下初头硬后必塘的大便,这种情况是不可用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而误用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胃气虚饮水则不受而哕。其后发热者,是说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这种情况必大便又硬而少,仍宜用小承气汤以和之。当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按: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的证候,但用什么药攻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确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是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大承气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故遇到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给服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解析:太阳伤寒,治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邪热乘吐下之虚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外已解,当然可攻里。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之甚者。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为大承气汤证。

证之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即捻衣襟、摸床沿。惕而不安,即无故恐惧而不安。此皆意识模糊、生机欲息的形象。气将脱则微喘,精欲竭则直视。脉弦属太过主实,故还可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而望生。脉涩属不及主血少,邪实正虚,已难于攻治,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轻微者,只发潮热而谵语,则无关于生死大事。不过里实热结,宜攻而已,大承气汤主之。若服后得快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解析: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有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析: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证。此为风也,是说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虚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等,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

按:汗越于外,则津液竭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解析: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而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滎滎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解析: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憹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心中懊憹而烦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解析: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欲行暂止则痛与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证,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见桂枝汤条。

按:此只日晡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亦正其时。医家不但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解析: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宜大承气汤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解析: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证候,因断言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无太阳、柴胡证,是说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今烦躁而心下硬,并四五日不大便,里实的证候已显,况能食,更是多热无寒确证,似可以议下了,但以脉弱,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虚,所以可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可略安其烦躁,进行观察至六日,还不大便,已可证其非虚,故可用小承气汤,用量增至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实结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大便仍初硬后溏,未定成硬,不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则使溏泻不已。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可攻之,攻之宜大承气汤。

按:本条的脉弱和首条的脉迟,均属不及的一类脉,阳明病见之,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伴心下硬,更当考虑胃虚,即有一二实候,不可妄试攻下,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再增至一升,用药何等慎重,四五日至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治大病难,治疑难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条文中虽未说四五日未大便,然据六七日不大便一语,则四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练,读者应细心体会。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目中不了了,是说视物不清的意思。睛不和,是说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明显的表证和里证,而只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猛剧,治疗稍缓将危及生命,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气欲竭的险恶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阳明病,若见发热而汗多不止者,这是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宜急下热以救津,如稍有迟缓则不能救急,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三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伤寒论》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脉滑而数,主里有实热,故下利,脉滑数,当有宿食,宜以大承气汤下之。

按:古人以为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与少阳合病则呈木克土,故必下利。此和后之“脉不负”以下一段文字,均属五行推理,这里从略。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已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必痛,此即《瘟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所述常见于瘟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胡老亲身体验:年轻时,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已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汤得快下乃安。因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

以上三条,除自利清水一条外,其余二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解析:口噤,即牙关紧闭。卧不着席,谓背弓反张,仰卧则背不着于席。齘齿,即上下齿相切意。

热壅于里则胸满、津燥、筋急因致痉。口噤以下为痉之剧烈状,此可与大承气汤以下其热。

按:破伤风多见此证,宜注意。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解析:脉浮大主热盛,而涩主血少。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宿食实于里则发热,荣卫源绝则血少,故脉应之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涩而微也,宿食当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解析:脉数而滑者,为热实于里之应,故知此为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下利一般多能食,里有宿食则不能食,里实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噤口痢多由于有宿食者,宜注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柝:下利而脉不微弱,三部皆平,为不虚偏实之候。按之心下坚,显系边流边结之证,故当急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脉迟主寒,但里实甚者则脉亦迟,今迟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热实甚明,故下利见此脉,则知为里实所致,实不去则利不止,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解析:下利,虚人最甚,脉当微弱,今脉反滑为里实之应,故谓当有所去,须下其实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此即所谓休息痢,因初病时未能驱尽病毒,故至时复发,当下尽其毒,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解析:见小柴胡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解析: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表证而少腹坚且痛,其为恶露结滞不去甚明,更审其人不大便、烦躁发热,尤其倍于日晡时,而脉微实不食,食则谵语,一派里实的证候,至夜即愈亦有别于一般的瘀证,以知为热实于里,因使恶露结于少腹而不去也,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按:产后恶露不尽,一般不宜大承气汤,但由于热实而致恶露结而不去者,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关键所在,须辨方证。

【临证思考】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攻下竣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传为阳明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传为阳明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辨证要点】里实热大便难者。

【验案】孔某,男,42岁,迁西县中学体育教师。1976年11月3日初诊。平素无病,但地震后不久出现肝硬化腹水,听医生说要补充蛋白质,其妻煮一只鸡一次吃下,谁知以后一周大便不行,腹胀难忍,用幵塞露不下,用生理盐水、肥皂水灌肠皆无效。患者昏昏欲睡,时说胡话,舌苔黄腻中褐,脉沉弦滑。腹大如锅按之痛。证属水食积聚成阳明里实热,热犯神明,治以急下阳明实热,与大承气汤:

大黄12克,枳实12克,厚朴18克,芒硝15克(分冲)。

结果:患者服一煎,大便先干后溏,泻一大盆黑便恶臭熏天,人即感清醒,腹如卸负重。后改服小柴胡合茵陈五苓散、茯苓饮等,嘱其喝鸡汤少吃肉,并多吃蔬菜水果,调理半年后腹水渐消。

相关文章:

厚朴在大承气汤中的配伍作用分析大承气汤的临床运用医案大承气汤加减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4例大承气汤组成,加减,方歌方解,大承气汤的临床运用《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歌,组成,功效与作用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40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