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了(狐惑病的中医论治)治疗狐惑病的中医方剂,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的中医治疗医案,

2023-02-08 20:32:03  阅读 213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徐xx,男,30岁。〔主证〕口舌咽喉肿烂,阴头睾丸溃疡疼痛已4月余,在某医院诊为“白塞氏病”,医治效果甚微,因其不能饮水进食,需用局部麻药“普鲁卡因”,始可免强纳食少许,患者极为痛苦,小便色黄,畏寒喜暖,舌苔黄滑腻,质略红,脉沉细滑。

徐xx,男,30岁。〔主证〕口舌咽喉肿烂,阴头睾丸溃疡疼痛已4月余,在某医院诊为“白塞氏病”,医治效果甚微,因其不能饮水进食,需用局部麻药“普鲁卡因”,始可免强纳食少许,患者极为痛苦,小便色黄,畏寒喜暖,舌苔黄滑腻,质略红,脉沉细滑。

〔辨证〕湿热内蕴,久郁挟寒,寒湿热扰,上下腐蚀,致成狐惑。

〔治则〕健运中焦,调和寒热,内外相顾,标本兼治。

〔方药〕生甘草12克 野台参9克 川黄连9克 条黄芩9克 干姜片9克 姜半夏6克 赤小豆(打)30克 大枣(切)6枚

苦参90克分3次煎汤,熏洗腾敷前阴患处。锡类散2瓶,每以少许外用,吹敷口舌咽喉。

按:狐惑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今从湖北中医学院所编《金匮要略》讲义,狐惑由于感染虫毒,湿热诱发而起,蚀于喉为惑,蚀于前、后二阴为狐,论证及治法甚详,本例除见证上下肿烂溃疡外,尚有“畏寒喜暖”,是热中有寒,实中有虚,寒热错杂,以湿热为主的证候。况且病情严重,故在治法上,应予寒热并治,标本兼顾,但以湿热为重点。故选用《金匮要略》之甘草泻心汤方加减,方中重用生甘草,配以苓、连、赤小豆等品清热燥湿解毒;以生甘草为主补中有泻,可升可降,沟通上下;辅以党参、半夏、大枣健运中焦,升清降浊;佐用干姜温阳化湿,苦辛相合又可杀虫;8味共用内服,在补中有泻、泻中有补、清中有温、温中有清的基础上,调和机体,以驱病邪。外用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消肿以治下,吹敷锡类散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治上。是以标本兼治,内外并用,因此效果甚为满意。

服药5剂,诸证见减,咽喉显轻,只舌仍有溃疡。再以上方加减剂量,生甘草18克,川黄连6克,姜半夏12克。又服5剂,证情大瘥,阴头溃疡已愈,口舌尚未尽退。因其畏寒喜暖之证已解,原方川黄连改为12克,干姜片减至3克,又予5剂。来诊时精神大有好转,已能饮食,仅略有小疼,以其咽喉、舌尖尚留少许疮疡未曾愈合之故。余证均消,舌黄亦退,脉沉细缓,体力增加,因其大便干燥,将上方赤小豆易熟大黄6克,通行腑气,以利传导,2剂便通,诸证均退,状如常人,嘱续服2剂以杜后患。

甘草又名国老,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野生或栽培,根及根茎供药用。性味甘平(炙后微温),通行十二经,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补脾胃,润肺金,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生用治咽痛,疮痈肿毒;炙用疗心脾、肺虚咳嗽。为协和调补之要药,而调和百药尤为甘草之特点。所谓调和百药,也就是能用以缓和其它药物的药性,或使不同性质的药物取得协调的意思。如桂枝汤用甘草,是使之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因而能有协调阴阳、调和营卫的功能;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是用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即有调和之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甘草,都是有调和的含义,所以这些方剂,都可以称为和剂。至于温补(炙甘草)用之亦多,例如在《伤寒论》太阳下篇最后的一个方子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即是益气补血复脉的有效方剂。在甘草的运用上,前人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仅《伤寒论》一书就有71方用甘草,在《金匮要略》里大约也有77方之多。

黄芩中空者名腐肠、空肠、片芩、枯芩,内实者名子芩、条芩。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山野生或栽植,根供药用。性味苦寒,入心、肺、肝、胆、大肠五经,有泻肺火、清湿热之功用。枯黄芩能泻肺火,清肌表之热;条黄芩能泻大肠之火,而消除胃热。条芩配川连燥湿清热,苦寒泻下之力较强。

干姜为襄荷科,襄荷属,多年生草本,根茎供药用,老生姜之干燥品为干姜,又云:母姜干者为干姜。四川产者体形肥大,外皮灰白色,质坚体重有皱纹,折断面淡白色,粉性大,品质最好。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胃、肾、大肠六经,有温中祛寒、复阳通脉之功用,尤以温脾胃之阳为主。姜性温热,为祛寒要药,但根据治疗需要,通过炮制与生用,则分为生姜、干姜、炮姜3种,在临床作用上亦略有差异。生姜性温,长于发散,能温中散寒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证,能解半夏毒,故仲景多与半夏同用,今之制半夏亦多用生姜加工;干姜性热,因干燥后,发散的作用减弱,而偏于治里寒之证,故用于祛寒、温中、回阳为主;炮姜是通过炮炙焦黑,性味变为苦温,已乏辛散的作用,故专主于温里暖元,并有温经止血的功能。所以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又有用煨姜者,亦减少其发散之力。

大枣为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栽培植物,亦有野生,果实供药用。性味甘温,入脾胃二经,有补脾益气、养胃生津、调和营卫、和解百药之功用,李东垣云: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多用之,有一方用30枚者,亦有用十枣汤为方名者,更有用大枣百枚为膏丸者,此皆保脾胃、存津液之意。诸果久存则干,唯枣不涸,揉之黏软,不失甘味,可见能发脾胃升腾之气。王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枣辅之。因之甘草泻心汤于姜辅以大枣。

锡类散为清代王士雄所著《温热经纬》锡类散方加减。处方用药有西瓜霜料、生寒水石、冰片、硵砂(炙)、生硼砂、青黛、珍珠(豆腐制)、牛黄等8味组成,为细粉(过140孔罗)。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之功能,主治内有蕴热、喉风闭塞、红肿糜烂、食水难咽等症,用药少许吹患处有效。

——本文摘自《临证治验录》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419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