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可以?(胆道蛔虫症治疗不恰当)胆道蛔虫病诱因,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医案,

2023-02-11 11:45:48  阅读 157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张xx,女,30岁,农民。1973年1月5日初诊。主诉:右上腹部阵痛,吐酸苦水,痛甚时曾吐出蛔虫三条。在本公社卫生院医治,服止痛片、注射止痛针均无效。

张xx,女,30岁,农民。1973年1月5日初诊。主诉:右上腹部阵痛,吐酸苦水,痛甚时曾吐出蛔虫三条。在本公社卫生院医治,服止痛片、注射止痛针均无效。

症状:右上腹部阵痛,上扰胸背,剧痛难忍,呕吐酸苦粘液,手足厥冷,痛处拒按,转侧不安,时痛时止,时轻时重,不思饮食,大便拉过两次蛔虫。

检查:脉象沉紧,舌质黯红,舌苔淡白。右上腹部按之则痛,肝脾不肿大,面色发白,头出冷汗,表情痛苦。巩膜有灰篮色蛔虫斑块,口唇干燥。

辨证:中焦虚寒,蛔虫不安,上扰窜入胆道,痛而吐蛔。

治则:温中祛寒,驱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加减,作汤剂煎服。

  处方:

1、好醋30ml,花椒5g。加水一茶杯,熬沸,去花椒,徐徐饮下。

2、乌梅肉30g,细辛3g,附子10g,干姜10g,花椒10g,肉桂10g,黄连10g,黄柏10g,当归10g,玄胡12g,川楝子12g。每天煎服两次,徐徐饮下,防止引起呕吐。

元月7日二诊:服药两剂,疼痛缓解,饮食好转,手足温和,大便一次未下蛔虫。处方:槟榔20g,使君子15g,牵牛子15g,川楝子15g。浓煎去渣,空腹饮下,早晚各煎服一次,红糖30g冲入。

元月10日三诊:自述服药一剂排出蛔虫十余条。腹痛好转。

按:蛔厥病的证治早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云:“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病多因中焦虚寒,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蛔虫寄生于胃肠之中,脏气虚寒,蛔虫从肠道上窜入胆,窜扰不安,胆道郁热,寒热错杂之蛔厥病,故以寒热并用的乌梅丸加减。因蛔虫得酸则止,故重用米醋、乌梅;得辛则伏,故用姜、附、细辛、花椒以温中止痛;得苦则安,故用黄连、黄柏、川楝子等以清胆道之热;待痛止之后继以槟榔、使君子、牵牛子等驱杀蛔虫,使蛔去而痛自愈。

结语:虫证以饮食不洁为主因,致脾胃不和、运化无权,则为诸虫之赖以寄生肠道的内在因素。蛔虫多喜居于肠道,或上窜入胆,使气机壅滞不通而致腹痛时作。蛔虫在肠或胆中吸吮水谷精微,使脾胃功能紊乱,寒湿、湿热丛生而错杂,故多以乌梅丸安蛔止痛驱虫。因乌梅丸中酸、辛、苦三味俱全,"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此柯韵伯言之妙。蛲虫则为大肠湿热所致,其症痛痒难忍,内外合治,方可奏效。故内服杀虫除湿清热之剂,外用雄黄、枯矾、梅片等,收效满意。

总之,当治疗本病时,首辨病之新旧与虚实。若体质壮者,以驱虫为主,体虚不甚明显者,先驱虫,后调理脾胃,以善其后;体虚者,暂不宜驱虫,待调理脾胃,使机体复原,方可驱虫;或扶正驱虫并行。且不可只顾驱虫,而忘了扶正,使邪去而正衰。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46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