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行?(呕吐中医病因病机)呕吐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呕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呕吐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

2023-03-06 14:24:18  阅读 186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一个症状。任何病变有损于胃,致胃气不降者,均可发生呕吐。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虚证是胃阳不振,或胃阴不足,令胃失和降而成。感受风寒暑湿,或秽浊邪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而为呕吐;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厚味或不洁之品,伤及脾胃,食积胃脘,胃气不得下行,而上逆,发为本病;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成呕吐,脾胃素虚,久病耗伤中阳,脾虚失运,寒湿中阻,使中枢升降失职,而呕吐时作。另外,热病之后,胃阴已伤,胃失濡润,以致不思饮食,或食则呕吐,从而使阴液更耗,致病后虚体难复。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一个症状。任何病变有损于胃,致胃气不降者,均可发生呕吐。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为邪气犯胃,浊气上逆所致;虚证是胃阳不振,或胃阴不足,令胃失和降而成。感受风寒暑湿,或秽浊邪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而为呕吐;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厚味或不洁之品,伤及脾胃,食积胃脘,胃气不得下行,而上逆,发为本病;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成呕吐,脾胃素虚,久病耗伤中阳,脾虚失运,寒湿中阻,使中枢升降失职,而呕吐时作。另外,热病之后,胃阴已伤,胃失濡润,以致不思饮食,或食则呕吐,从而使阴液更耗,致病后虚体难复。

呕吐一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呕吐、胃炎、胰腺炎、幽门痉挛或梗阻、胆囊炎等。

  医案一

马xx,男,36岁,农民。1983年10月30日就诊。

主诉:食入即吐,时轻时重一年。

病史:素吸烟过多,嗜食肥甘生冷。一年前始觉吞咽时胸骨下部及剑突下有梗噎、饱胀等感觉,继而出现咽下困难,进食后有上逆呕吐现象(流质、干食均有呕吐),时轻时重。曾于某医院作X线检查,诊为“贲门痉挛”,多方求医无效。近几日复因心情不畅而病情加剧,饮食咽下困难,食入即吐,每日靠输液维持现状。

现症: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胸骨下部及剑突下剧痛,并向上肢或颈部放射;且伴有干咳、气急、喘促、声音嘶哑、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大便干。舌质黯淡、苔少,脉沉细涩。

辨证;瘀血痰浊阻滞中宫,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诊断:呕吐(贲门痉挛)。

治法:活血祛痰,降逆止呕。

处方:代赭石25g,党参15g,麦冬15g,花粉15g,红花10g,桃仁10g,土元6g,瓦楞子25g,海浮石15g。

二诊:服上方三剂,呕吐显轻,咳嗽、气急、喘促、声音嘶哑等证明显好转,大便利,舌淡、苔薄白,脉较前有力。药证合辙,效不更方。

三诊:服上药六剂,诸症悉愈。惟身体瘦弱,饮食尚少,给成药健脾丸二盒,健脾和胃,调理善后。

按:呕吐一证,有虚有实,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在某种情况下,呕吐又成为排出病邪的有效方法,此时治疗,不宜止呕。本例由于平素过食生冷油腻及吸烟过多,加之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日久而致瘀血凝滞;忧思气结伤脾,脾失健运,痰浊不化,痰瘀交阻于贲门所致。故用代赭石补血镇逆止呕;党参补气;麦冬、花粉生津;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便;土元破癥瘕下血积;瓦楞子软坚化痰积;海浮石消顽痰,清肺降火。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痰、降逆止呕之效。

  医案二

石XX,女,15岁,学生。1979年3月1日初诊。

主诉:素有消化不良宿疾,饭后呕吐已5个月久。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胃炎”。曾服消炎止吐类药物无效。

症状:食欲减退,胃满不适,饭后少倾即吐,烧心泛酸,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大便不利,小便色黄,头晕乏力,勉强坚持上学。

检查:脉象沉而兼数,按之有力。舌质红赤,舌苔厚而微黄燥。下腹硬滿,按之觉痛。肝脾不肿大。左侧扁桃体略有肿大。

辨证:消化不良,实热留胃,肝胃上逆,故食入即吐。

治则:清泻胃热,降逆止呕。

方药: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处方:川大黄10g,甘草3g,橘皮12g,半夏10g,竹茹12g,白寇仁10g,生杷叶15g,黄连6g,生姜3片。水煎,饭前服,三剂。

3月12日二诊。服药两剂,大便四次。又服一剂,呕吐减轻,大便稀溏,小便微黄,思饮食。脉沉缓,舌苔稍退。上方去大黄,加枳壳10g,厚朴10g,服三剂而愈。

按:《金匮·呕吐哕下利篇》云:“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处不利,利之则愈”。又曰:“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本例患者脉沉而数,舌苔厚,大便不利,食入即吐,证属胃肠实热,肝胃气逆所致。遵仲景法以大黄甘草汤为主,通腑泻热;加橘皮、半夏、竹茹、生姜降逆止呕;黄连清中下焦之热;枇杷叶白蔻仁化湿热而止呕吐。使其胃肠通顺,实热得下,脾升胃降而愈。

 医案三

燕XX,男,35岁,农民。1971年11月10初诊。

主诉:食欲日减,早饭之后,胃中满闷,下午恶心呕吐,有时晚饭之后亦感胀满不适,次早呕吐,所吐之物为清涎及未消化的食物,如此症状已半年余。

症状: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外,常有腹中隐痛,气不通畅,精神不振,四肢无力,稍有劳累则出虚汗。大便秘结,小便清利,体质渐瘦,自己惑疑是食道痛,经某医院吞钡X线检查,胃并无异常病变。

检查:脉象沉迟而弦,舌质淡、苔薄白滑腻,腹部平软,肝脾不肿大,腹痛喜按,营养欠佳。

辨证:脾胃虚寒,胃失和降,寒邪上逆,消化功能减退,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致胃反。

治则:温中和胃,降逆止吐。

方药:大半夏汤合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12g,党参15g,陈皮12g,藿香梗10g,佩兰10g,代赭石80g,白蔻仁10g,公丁香3g,生姜10g,蜂蜜30g(冲入)。每天早晚各煎服一汁,连服一星期观察效果。

11月18日二诊,服药七剂,食欲好转,呕吐减少,自觉胃脘部舒畅,继服原方。

11月25日三诊:又服六剂,呕吐基本控制,饮食恢复,大便软利,精神愉快,脉沉而缓,舌质红润,舌苔薄白。改服香砂养胃丸,每次服一包,每月服三次,姜汤送下,以巩固疗效。一月之后基本痊愈。

按:胃反病,详载《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脉弦者,虚也,胃气无馀,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又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本例患者,因素有虚寒,寒湿伤胃,脾失健运,气逆而致。故以大半夏汤为主,和胃补虚,降逆润燥;加蔻香、佩兰、白蔻仁、陈皮、丁香等化湿和中,理气降逆而止呕吐;又以代赭石镇逆。待脾胃恢复,寒湿自化,胃气得降而胃反自愈。

  医案四

许XX,女,27岁,河南省伊川县人。1970年3月8日初诊。

主诉:食后呕吐年余。

患病后多方医治。曾在洛阳等医院经X线透视,摄片,诊断为“贲门痉挛”未能治愈。

现症:食后呕吐,每在吃饭时精神紧张,害怕吐出。为此笔者曾亲至其家观察进食及吐呕情况。进餐时,需一人在旁持勺侍立等待,饭将完即续之,饭不能离口,若稍停、顿时倾吐而尽,状若喷泉。因此,每吃饭时全家甚慌,如临大敌,备悉心侍候,待进食饱后,要慢慢活动站立,偶尔也可幸免,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但患者腹不疼,无发热、畏寒之候。小便时黄时清,大便常干。面色白无华,常带愁容,精神不振。

检查:舌质淡,舌苔薄白,两手脉弦。

分析:食后呕吐,可谓胃纳有恙,本案因进食呕吐、吐有倾出,积年不愈,精神殊感紧张,精神愈紧张,则愈难治疗。此病为胃气不调,肝气横逆,应以镇逆为主,兼调中气为法。

处方:旋复花6g,代赭石15g,枳壳9g,半夏9g,瓜蒌仁9g,檀香4.5g,白术12g,陈皮9g,甘草3g。

上方进三剂症状有碱,大便不干,小便不黄,进食恐惧感减弱,唯感身乏肢酸。上方去陈皮,加党参9g。服二剂疲乏感消失,但舌尖稍红。又加石斛9g。服之甚佳。配合针刺肝腧、膈腧、足三里、内关,共服药十五剂,病情基本痊愈。

按;胃纳不佳,吞食呕吐,为胃纳失降,肝气横逆。故用旋覆花、代赭石镇逆气;枳壳、瓜蒌仁宽中;檀香调胃气;白术健脾;半夏、陈皮降逆下气;甘草和诸药益中而缓其急。组成降逆调中之法。药后疲乏加党参补气;石斛养胃阴;配合针刺而收效。

结语:本病多由外感六浮,内伤七情,以及痰饮瘀血滞于胃,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如例二之患,平素即消化不良,经治不效,积滞实热于胃,使胃失和降而气上逆。作者以仲景大黄甘草汤合橘皮竹茹汤,通腑泻热,和胃降逆而收功。虚证者多为脾胃本脏功能虚弱所致,如例三,病属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运化无权,寒邪上泛,胃失和降所得。故作者以大半夏汤合旋覆花代赭汤而获效。病久必瘀,有痰就有瘀也。因痰既形成,有碍血行。例一之疾便加此,患者恣食生冷肥甘,烟酒无度,从而生湿生痰,使气机不利。故见吞咽困难和胸骨下部及剑突下有梗塍饱胀感、食入即吐等,均为痰瘀交结,阻滞于中所致。笔者以祛痰活瘀并行、降逆和胃为治。药仅六剂,使此顽证得解。可谓虚实之辨,实属本病之要也。

——本文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本文地址:https://pf.mift8.com/post/349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piaoyushu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